Slider Image 1 Content

多歧为贵 不取苟同
一
其实答案蛮简单的:去阅读信息。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当然也就是一个媒体时代。
媒体是刚需。
离开媒体,大部分人的视野就只有100米远。
但如何阅读信息,是有讲究的。
一种是pull(拉取)信息,常见于有一个特定目标。
比如说,打算买一台车,你会主动地去找很多与汽车有关的信息。
比如说,你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一个事非常感兴趣,你也会主动去收集相关信息。
pull信息的主要方法是搜索,搜索可能是搜索引擎,也有可能是其他什么网站的搜索功能(比如知乎的搜索)。
搜索是需要一个动用键盘的行为,因为你要输入几个字。当然,现在语音交互的发达,你张张嘴也是可以的。但无论如何,你主观输入在前,系统输出在后。
然而,对于一个人来说,pull信息是为了完成特定目的,但你也有相当多的没有特定目的的阅读。
这个叫被push。
我的假设(hypothesis):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的接触信息中,被动push远超主动pull。
二
王菊火了。
但其实我一直不知道这个事,也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所以我一直是一个不自知的菊外人。
从前天开始,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菊外人了。
因为我还是被王菊的信息所包围:不是夸她,不是求投票,而是:分析王菊为啥这么火的文章。
这个和我自己本人所处的圈层有关:搞营销搞策划挖空心思做推广的朋友,还是颇有一些的。
圈层决定了我的社交网络,比如,朋友圈。
我的朋友圈是我自己定义的:想通过谁,不想通过谁,想看谁的朋友圈,不想看谁的朋友圈。
这才是真正的作茧自缚,一手打造自己的茧房。
三
在两家公司开打互骂的时候,A公司通过它的公号推送了一篇文章,大意无非就是自己是对的,对方B公司是错的。
公号有个很有趣的功能:朋友留言可见,无论公号运营者是否通过这个留言(不过这个功能,对媒体认证的公号是不存在的,理由我不想多说)
我看到一个铁杆站B公司的人留言:凡是我看到有支持A公司的,统统删除。
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么?
道不同不相为谋。观点不同,那么,我就把你这块原来也构筑我世界的砖给搬走。
朋友圈这个茧房,是真正的茧房,观点立场不同,立刻驱逐。
你会留下什么呢?
说好听叫三观合一。
说难听,就叫,观念极化。
四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说社交分发,社交分发其实属于信息push,只不过是朋友push给自己的。
还有一路信息push的方式,是算法推荐。
算法推荐的毛病同样有。
信息窄化。
这种窄化,不是穿透圈层的大众新闻上的。一个沉溺于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的人,不太可能会对王菊后知后觉到这个份上。
算法推荐的窄化,是领域上的。
虽然我聚合类客户端用的不勤快,但偶尔还是用用的。
我很少能被push到旅游方面的信息。
我不是不喜欢旅游,而是旅游前要做的功课,都是让我老婆做的。
想必她会被经常push到旅游信息。
都是聚合类客户端,所以都要讲用户量、黏着时长、日活这种很大型的数据。
所以,不存在哪个聚合类客户端会比另外一个更高明的情况。
因为他们的立身之本就是兴趣。
而一个人的兴趣,除非很特别的人,大部分情况下就那么多。
五
但我一点也不想指责社交分发或者算法推荐。
这个完全就看你使用的时间。
从来通过朋友圈获取信息的,茧房是成立的。
从来通过算法推荐来获取信息的,窄化也是成立的。
但你为什么要“从来”那么单一呢。
在我的观念里,并不存在什么单一的信息APP能完美地解决题目中那个问题。——想求这个,缘木求鱼。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假设世界上真有这么一个东西,那是相当恐怖的事。
因为每种信息APP都有它自己的分发逻辑,也有随之而来你的使用逻辑。
举例来说,微信的确提供了一种算法推荐的分发逻辑:看一看。
但从目前来看,朋友圈的使用应该远远超过看一看。
头条也有订阅这种方式,但我想大多数用户依然习惯于被push,或者不断地往下拉屏。
所以,多用几种类型的信息APP,是最佳解决方案。
比如,我还是比较提倡装一些靠谱的媒体APP。
例子我就不举了,可根据自己需要来。
六
这个世界,每天发生的事实在太多了。
你当然可以自己去判断这些事,然后自己理解。
你还可以选择看别人是怎么判断这些事的,比如阅读一个kol的公号怎么说。
当你选择后一种做法时,有这样三个问题:
1、阅读别人的长篇大论需要时间,所以你读不了几篇
2、读太多,你心理上会产生不适感,怎么都在说这个事,烦不烦
3、三观不合的kol,你不会看,就算不小心看到,会立刻关闭。
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呢?
有的。
七
刷屏。
它是一个app(iOS上),当然也是一个服务号:刷屏pro。
Pro的意思,就是专业人士,或者也可以理解为v字党,有过身份认证的。
这个应用提供诸多pro对某一篇文章、某一件事的评头论足,短小精悍,绝不会花很多时间。
比如这样的:
事实上,太多事情,你了解到这个份上就够了。
这里不会极化(有各路观点),也不会窄化(有各种热议信息)。
不过,可能失之简化:太简单的评头论足。
所以,你依然需要其它信息APP。
八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世界?
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懂得使用各种工具。
并没有谁的逻辑比谁的逻辑更优秀。
—— 首发 扯氮集 ——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天奇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一
一直有人在想怎么用区块链来解决版权纠纷的事。
以我的理解,这个事有两点:
1、本来就比较难,版权官司是可以打的,但举证很耗时耗力。因为民事官司要确有损失,这也是举证的重要部分。什么被气着了晚上睡不着,心力交瘁,要求精神赔偿,这一般是没用的。
2、区块链去解决这种事,未见得效率更高。区块链类似白纸黑字,不得篡改。问题在于,今天的网络文字,也是可以做到这点的。比如我公号这篇文章就是发得比你早,你的文字就是和我有非常多的一样的地方。这不难。
洗稿的问题更难。
如果你认同技术是中立的,技术没有道德属性,那么,想要靠纯技术来解决道德伦理上的洗稿问题,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二
行会其实是一种圈层组织。
比如说,媒体伦理不是法律管的,是行会管的。
一家媒体的伦理很差,行会就要予以谴责。
如果行会很有口碑,这种谴责就很有杀伤力。
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闻报,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行会的口碑很重要。
所以,即便差评提出了一些所谓线上采编的准则,但它至少到目前为止,口碑不好,是不能担当树立规则建立标准这种事的。
三
可以设想一种反洗稿联盟、行会、公约,诸如此类的非盈利组织,可以由具备声望的媒体来发起。
加入者可以共同制定洗稿的认定方式,并公益性聘请一些从业者专家学者来进行裁定,有投票机制,但也不仅仅是投票,还有对投票的具体说明。并建立回避制度。而行会的工作人员,只是负责联络、组织裁定,本身不具备裁决能力。
这个行会应该提供一个技术平台,方便加入者如果要进行引用借鉴时,对目标对象的致谢。
加入者并承诺如有引用借鉴,会进行致谢操作。
加入者可以随时退出,因为想贴地飞行,是一个组织或一个人的选择自由,不犯法。
但加入者如果有被认定的洗稿行为,行会将予以道义上的谴责,其他加入者应予以谴责声明上的传播配合——比如转发谴责文稿。
多次屡教不改者,可以被驱逐。
精力有限,所以行会原则上不裁定不加入者的洗稿纠纷。
行会在今天中国国情下,可以寻找挂靠机构,这个我想大家都懂。
加入者是否要缴纳会费来支撑行会运作,这个我倒没想好。
四
这个组织,不是守法者的联盟那么贴地飞行,而是一个:部分要脸人的联盟。
不在这个组织,并不代表你不要脸。
但加入后退出,或者被退出,或可说明一些问题。
—— 首发 扯氮集 ——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天奇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今日推送有六篇原创,每篇一个话题,推荐合起来看,如果你不怕麻烦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