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与生活

知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讲了一个他那一行里的段子:

如果你的来访者约好四点来咨询,结果ta不到四点就到了,那可以说明此人有讨好型人格的特质;如果ta迟到了,说明ta对改变存在阻抗心理。如果正好四点进入咨询室,那你就可以和ta探讨一下ta的完美主义倾向与强迫型人格了。

李松蔚说这个段子,大致上就是在自嘲,人的行为怎么着心理咨询师都可以上升到某种高度,煞有介事地去探讨和分析。

不过,我听到后的反应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其实普普通通的行为,无时无刻要去用“主义”、“理论”这样的大词去“升华”一番,实在是活得太累——准时到达就要自检一下自己有没有完美主义倾向——活该要去看心理咨询。

我甚至怀疑,有些人的心理病,怕真是书读太多读出来的。

这些年,颇有一些反思所谓“西方中心主义”、“西方本位视角”的倾向。大约摸子就是在“框架”问题上的批判:用这个框架角度分析,无论后面的推演逻辑还是方法论如何缜密,其实已经受到了某种误导了。

我不是说这种反思纯属胡说八道或者杞人忧天。但在承认有其合理性的前提下,也不得不说,日常生活里背着这么个貌似很高明的思维逻辑,却未见得有多高明。

举个例子:握手。

握手是一种礼仪,这种礼仪我估摸着,和表示手上没有武器有关。这是一种友好的姿势——但是,它不是全人类的。

比如我们中国人使用的是“作揖”。在儒家文化圈,握手在历史上极其罕见。

作揖好还是握手好呢?其实各有利弊。而且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作揖更好一些。

作揖确实无法证明我手里没有武器——藏块小石头并不难。但作揖的好处也挺明显,它减少了病毒细菌传染的概率。虽然我们古人并没有“病毒细菌”这种意识,但今人有。尤其是从2020年到2022年这三年,作揖的好处明显大大的。

作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避免肌肤接触后还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比如有的人天然就不喜欢和别人发生身体接触,还有在异性交往中,作揖是全无性骚扰可能的——好吧,为了表示政治正确,同性交往中握手也有可能。

我们甚至可以开脑洞说,古人并不崇尚把武器一直握在手里这种看上去并不大开化的行为。所以完全没有必要用握手来证明自己没有武器。

中国人什么时候改作揖为握手了呢?大约就是晚清末年的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时代。从一开始还坚持中学为体到后来的全盘西化,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彼时可以这么说,完全抛弃了东方本位而非常彻底地倒向了西方中心:洋玩意儿,总是好的——不算太过分地说,甚至是不假思索不做甄别地全盘接受。

于是我们得出结论,用握手来表示友好,是西方视角的,是崇洋媚外的,是刻板印象的,甚至可以咀嚼出一点当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故而,当你看到一个人,伸出手去时,是不是要审慎地反问自己一句:我是不是西方中心主义了?

事儿没完。

如果对方是个西方人,我究竟是应该坚决表示自己的东方本位呢,还是我们礼仪之邦愿意迁就一下客人?

再加一个变量,如果你正好出国自己是个客人呢?要不要客随主便呢?

既然作揖好处多多,如果现在一改握手而全民作揖,在当下这个时刻,是不是会让人产生一种想回到闭关锁国的想象呢?

你就说,麻烦不麻烦吧!

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在“相关”还是“因果”上。握手与崇洋媚外,究竟是因果呢还是相关呢,是高相关呢还是低相关呢?

并不是所有的政治正确都是不必要的,但有些政治正确,在我眼里,着实就是矫枉过正,因为它夸大了相关性,甚至直接把相关变成了因果。

去心理咨询正好四点进门了,就是完美主义倾向?这真的是忽视了太多其他的变量,恰恰说明了某一种蛮横式的骄傲。

我对正在照镜子的老婆说了一句:还是瘦点穿衣服好看啊!这算bodyshame吗?这可能有相关性,但相关系数未必有多高。更不能说明这里有因果。

更重要的一点是,日常生活里的行为,动辄就要举起主义来审视,实在是活得太累。这相当于在要求你任何时刻任何场景下社交网络说句话,都要仔细查证,交叉验证,多方求证。不如是,你就是一个不谨慎智商低没脑子不懂谣言止于智者的人——瞅瞅,瞅瞅,因果大旗迎风猎猎。

别活了罢!

—— 首发 扯氮集 ——

那个据说吓坏小孩的一集中国奇谭 有什么意义在里头吗

《中国奇谭》是一组国产动画,颇有水准的一组国产动画。

其中有一集,标题叫《鹅鹅鹅》,画风比较。。。阴间,据说有家长痛批,说吓坏了自己的小孩。

对这样的言论,我是不置可否的。但这部《鹅鹅鹅》,到底想说啥,还是值得聊一聊的。

毕竟我有个很好的朋友,也曾和我说,除了快看哭以外,其余就是一脸懵:

你到底想说啥?

这个片子脱胎于一则六朝志怪小说:鹅笼先生。小说不长,我就全部复制黏贴于此:

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笼而去,都不觉重。前行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铜奁子,奁子中具诸肴馔。……酒数行,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彦曰:“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绮丽,容貌殊绝,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虽与书生结妻,而实怀怨,向亦窃得一男子同行,书生既眠,暂唤之,君幸勿言。”彦曰:“善。”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颖悟可爱,乃与彦叙寒温。书生卧欲觉,女子口吐一锦行障遮书生,书生乃留女子共卧。男子谓彦曰:“此女虽有情,心亦不尽,向复窃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彦曰:“善。”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妇人,年可二十许,共酌戏谈甚久,闻书生动声,男子曰:“二人眠已觉。” 因取所吐女人还纳口中,须臾,书生处女乃出,谓彦曰:“书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独对彦坐。然后书生起谓彦曰:“暂眠遂久,君独坐,当悒悒耶?日又晚,当与君别。” 遂吞其女子,诸器皿悉纳口中,留大铜盘可二尺广,与彦别曰:“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彦大元中为兰台令史,以盘饷侍中张散;散看其铭题,云是永平三年作。

这个故事的核心有这么几点:

其一,有一个鹅笼,这个道具虽然本身不神奇,但属于这个故事的标志。

其二,法术都是从嘴巴里吐出来的,而且颇有些俄罗斯套娃的意思。

其三,俄罗斯套娃确切地说,应该是俄罗斯套帽,还是绿色的。

鹅笼先生就这么一故事——而鹅鹅鹅这部动画,基本把这三点全覆盖了。这有什么指向意义么?

后世的蒲松龄大概觉得有,所以他写过:世态渔洋已道尽,人间何事不鹅笼。

不过,如果我们了解到,它是一则六朝志怪小说,就应该大致能推测,这则故事其本身,大概率是没什么意义在的。

所谓六朝,就是建都在建康的六个国家,分别是东吴、东晋,和后来的南朝四代:宋齐梁陈。东吴上接东汉,和曹魏平行,所以又被称为“汉魏六朝”。

汉魏时代,是一个特别动荡的时代。从汉末三国到南北朝,天下曾短暂一统于西晋,但长期限于分崩离析。说一句数百年乱世并不为过。

乱世,特别容易让人产生这些关键词:幻灭、荒诞、虚无,也就是说:这个世道,并没有什么意义。

所谓的魏晋风范,其实骨子里就是这个。忙于具体事务的浊官是可耻的,吃饱饭没事干瞎扯淡才是清官。

有一则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不求意义的活法:

一个大V深更半夜忽然想起去看另一个大V,叫上仆人船夫,星夜出发,路上想到马上能够相聚,还兴奋不已地大大YY了一番。结果天明到了门口,却下头了:走吧,回去了。

故事没说仆人船夫的反应,大约也是一脸懵吧。

六朝志怪小说里,最有名的就是搜神记。

今人所谓“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云云,我看都是我注六经的套路。干宝无非就是搜了点奇奇怪怪的故事。这和后来的蒲松龄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总体来说,搜神记也不大为今人所推崇。反正我小时候语文课里是没的。

因为当代语文教育,特别喜欢挖掘文本的意义,不弄出点高大上的中心思想,不算完。搜神记有那么几篇可以勉强挖挖,大部分就属于强拗尬挖,千年中华文本,能挖意义的多了去,何苦和搜神记较劲。

顺便说一句,像山海经这种只罗列奇奇怪怪的事物,没什么意义的文本,当代人也不大感兴趣。虽然山海经的想象力令人惊艳,但由于它连封神演义那种得道者多助、天命归于仁者的意义都没有,只好束之高阁了。

你看,我们的好奇心,是完全建立在“这货有什么意义没”这个基础上的。

鹅鹅鹅这个动画片的画风是非常精良的,展示出的荒诞与诡异,妙到颠毫。

的确不大适合小朋友看——但动画就是给小孩子看的,就是不开眼的刻板印象。

要说鹅鹅鹅翻拍鹅笼先生,想要搞出点什么意义来,读者当然可以自行发挥。毕竟文本的解读权在读者。你愿意想出什么意义,那是你的事,自个儿偷着乐就好。

不过有些解读,让我倒是一脸懵起来。比如昨儿我看到有人讲,这个故事内涵了职场打工人被pua。背笼少年指代打工者这个逻辑,我的确没咋弄懂。

我怀疑解读者串错了场。中国奇谭系列里,鹅鹅鹅前面有一部小猪妖的故事,倒是和职场确有一些关联。

我总觉得,对六朝志怪小说去提炼什么中心思想这类行为,属实煞风景。

它就是“志怪”,享受那份那个时代人心中的荒谬感之外,其它皆属焚琴煮鹤。

还是不脱中学语文意义教育的本色,洗脑至深啊!

—— 首发 扯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