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微信的诸多改动 我最烦的就是这个

本文非常主观 毫不客观

微信打出生到今天,十多年来,不断推出新功能,也不断对已有功能做出改变。

有些改变,很好很必要。比如早年的订阅号是一字排开罗列在你的通讯录里的。但凡只要订阅个二三十个号,你找人聊天都费劲。

有些改变,改了你都不知道。比如朋友圈点赞,现在这个红心是有个动画效果的。

也有些改动,在特殊时刻,或许你会觉得咦还不错嘛。比如现在的朋友圈发布后,你可以事后把它的状态给改了——你不想删,但又不想让人看到了,所以可以改成私密

还有些改动,种种原因吧,发布了以后又取消了。比如“不常联系的朋友”,比如“朋友圈表情包留言”

我对微信的诸多改动,9成9不是没有意见,就是有意见但也知道他们的苦衷。但有一项改动,属于一开始还好,然后越用体验越差,差到会咒骂想出这么改的人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订阅号自从被收到面板的一个小格子里后,对于做公号的,流量是肯定有所负向影响的。但对于使用者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

这个小格子,非常像当年的rss阅读。而且由于大部分订阅号被限定为一天只可推送一次,又避免了这个小格子里会出现信息轰炸——除非你非要订阅大几百的公号。

它的排序机制很简单:谁有新推送,谁就排在前头。所以基本上是按一个时间线排的。而作为读者的我,订阅的号其实也就那么几十个。有些号高频日更,有些号低频周更甚至月更,大致了然。

最重要的点在于,排在前头的文章,时间一定比排在后头的晚。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样,但我的确意识到,文章发布时间,其实是内容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订阅号的文章排序机制大概几年前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不仅让公号写作者头大如斗——不得不像个像个祥林嫂一样地恳求读者给自己的号加星以完成类似置顶的功能,更要命的在于,让读者也处于一个懵又不自知的状态。

至少我常常懵逼于这样的状态:为啥这篇几天前的文章,排在几小时前推送出来的之前?

据说,这个排序机制和用户的阅读习惯有关。比如你常看a号的文章而不常看b号的文章,那么a号排序优先于b号。

但这里有个毛病的地方在于,我常看a号而不常看b号,极有可能是b号比较懒,写得比较少而已。并不代表着我更喜欢看a号的东西。

系统的强盗逻辑大概就是这样的:b号很懒,所以它不如a号优秀。我们要鼓励高频产出,把内容搞得多多的,极大地去满足人民日益高涨的文化精神需求。

我至今也搞不懂,为啥要把过去的那种排序机制,改成今天这种貌似很智能很算法的排序机制,使得我的确常常要靠搜索号名来定位我想要去看的号。

微信早年的机制和邮件收发很像,我建议腾讯邮箱也改成:你经常阅读的邮件背后那个邮箱号,只要它发的,统统排在前面,哪怕是四天前发的,也要排在四分钟之前某个其他邮箱发的邮件之前。

微信订阅号这个机制,总让我觉得,它在强化你和内容的连接的同时,在弱化你和内容源的连接。套用一句钱钟书的话是:你吃鸡蛋就行了,非要认识母鸡干啥呢?

我的确明白,像我这种还蛮计较文章是谁写的人,喜欢盯着内容源看内容的人,大概是微信官方喜欢说的“小众需求”,问题在于,一开始就是这么“小众”的做法,也没啥特别不好啊。

我就想问问,改成这种“智慧流”之后,是不是总体阅读量大增啊?好歹认识一些做号的人,从来没听说过他们有这个结果。

也许他们也很小众吧。

说一句也许很多人不爱听的,中国本土的阅读工具,做得好的,并不多。

要做好,在我看来,其实也挺简单的,别玩命追求智能化,玩命追求社交化——这事在商业上可能很有利可图,但的确不属于做得“好”的。

回头我另写一篇,本篇专吐微信订阅号阅读的槽。就此打住。

更让我恨得牙痒痒的,就是在这个列表里推视频号——而且压根不是我订阅的视频号。

人喜欢作,我也没辙。

—— 首发 扯氮集 ——

暑假即将结束前的日常娱乐心得

很正常的个人日常娱乐,不要想歪。

说两个娱乐项目:打游戏和看剧。

先说游戏心得。

我沉迷一款乌克兰人——是的,你没看错,乌克兰人,还是乌克兰的犹太人——开发的游戏已经十个月了。这个游戏名字叫《突袭 暗影传说》,又肝又氪,巨坑,总想爬出来,但总找不到替代品。

前阵子,网易代理的暗黑不朽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作为一个中老年男人,暗黑肯定是生命中的记忆,冲着怀旧也会去玩玩。

第一个问题是:手机屏上的这种rpg,对我来说太小了,何况还是个暗黑风,真心有点看不清画面。当然,这不是不能解决。比如投屏到电脑屏外加摇杆——事实上,我的确这么做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游戏机制问题了。很明显,它在玩命鼓动你社交。因为颇有些日常任务,都是要组队的。

我的朋友,也是经常把我拖入又肝又氪型巨坑的游戏损友馒头大师认为,暗黑破坏神一直走的就是一种孤独感,这么强行让你抱团游戏,其骨子里的画风变了。

我最近还尝试了一款游戏,《黎明之海》。画面的确也就那么回事,但剧情玩法又让我这种中老年男人想起了当年的大航海时代。

但同样的问题:玩命鼓动你社交。日常任务也有必须组队完成的。

有些组队,实在配不到人,系统倒是会派发几个机器人账户,无非就是要等五分钟。但有些组队,没有真人配对,任务是不可能启动起来的。

这种玩法,实在是很鸡肋。新服刚开,玩家汹涌,配对倒也快。过了一阵子,尝鲜者离去,配对就越来越慢。

其实这是一个死循环。因为每天任务都是重复的。本来玩个几天,新鲜感就过了,的确会有玩家离去。坚持下来的则会因为配对时间越来越长,就越来越多弃坑。弃的越多,就配对时间越来越长。

作为一个普通玩家,我实在搞不懂,这样强行社交组队,有啥子意义。

不得不说,前两年我沉迷很久的三国战略,那种社交才是运营方不推也会强势存在的——毕竟要组队抱团以盟为单元,互相攻打。

游戏里的强行社交,真是特么一种顽疾。

最近还在跟一部国产刑侦剧:《罚罪》。主题是打黑除恶、破网灭伞。看到第十二集。

我打游戏的时候会看剧,但的确不太看太烧脑的剧,不然没法分心去打游戏。所以《罚罪》你要问我给多少分,过得去就行。

但有些细节,还是很让我感慨。

比如这个剧里当官的,从省厅副厅长到地方副市长到当地副局长,就全是副的,为了解释为啥正的没有,都给了常务副+主持日常工作的位置。

这就是中国和政治生态但凡有点关联的文化作品创作的真实背景。

你要说这么设计会影响剧情吗?当然也不大会影响你编故事。但你要说条条框框多到会不会影响创作力,呵呵,见山见水吧。

罚罪里还有一个细节,我不知道同样看剧的朋友们注意到了没。

故事发生地是一个叫昌武的城市。这个城市当然是虚构的。城市有一个机场,还是通国际航班的国际空港。国际航班是能降澳洲飞来的长途双通道大飞机的那种,可不是边境城市有时候会有的所谓国际空港。

剧中角色从澳洲飞回,机舱广播说,我们还有两小时就降落昌武了。角色还在飞机上和人发微信,所以飞机肯定不是最后半小时降落过程中。就是这么个场景,剧中人说,看昌武的夜色,不比澳大利亚差呢。

我说这么多,想表明的结论就是:从这些情况看,昌武应该是一个大城市,而且真心不是普通的大——飞机两小时才到的情况下,你就能看到城市夜景,这城市怕是超级城市中的超级城市。

但事实上,剧中通过角色台词,明确告诉了你:昌武是一个小城市,人口几十万而已。

这种人口量级,县域级别吧?

县级市能不能有机场呢?有朋友认为,也可以有。比如武夷山就有机场。

但这种拥有机场的县级市,肯定是旅游业为主的城市,毕竟想要招揽游客。

昌武不是旅游城市。这个打黑剧中的打黑对象,一个披着企业集团皮的黑社会,是靠什么发家的呢?采矿。后来又涉足房地产业、娱乐业等,甚至海鲜业也想插一脚,但就是没有旅游业。这家企业又被常务副市长视为本地龙头企业,对本地GDP影响重大。所以,昌武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的定位。

于是,问题就来了。各种情节渲染,都会让你以为发生在很大的超级城市的故事。但又要时不时提醒你,这是一个小地方,这是一个小地方,这是一个小地方。

有意思吧?

个中微妙,就不说破了。

但更有意思的地方是,

这个黑帮团伙,一父三子(另有一子是好人,一开局就领了盒饭),姓赵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现实剧吧,有一个当下发生的大事,都在拼命想辙绕过。

那就是三年的疫情。

这个剧也不例外。

剧中交代,男主15年警校毕业,已经干了三年多警察了。你掐指一算,呵呵,还是2020年前呐。故而角色从澳洲归来,下了飞机就直接出机场回家了。

但剧中有些画面还是露了馅:路面上分明有人戴着口罩。

而且,角色们为了隐藏行踪,动不动就拿出一个口罩戴上,现实的我看着倒也毫无违和感。

我就好奇一个事:老是让事儿发生在2020年前,啥时候是个头呢?

中国人的影视剧啊,你要说没啥创意吧,也未必。总会抖点小机灵给你瞅瞅,但的确很肤浅,不高级的玩梗。

要说有啥创意吧,嘿嘿嘿

主创人员真心挺不容易的。

—— 首发 扯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