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r Image 1 Content
朴素的道德直觉?啊呸!
引子
去年年底的时候,有个名人要开一场演讲。他的演讲稿巨长,几万字之多。
这位名人所创办的公司,我倒是推崇的,也是花费了几千大洋的忠实用户。所以,当我收到演讲稿预版本,说让我看看有无修改的地方时,我一口答应了下来。
长归长,倒也没啥。但就一处,一点不夸张,引发了我巨大的生理不适感。
直到今年夏天,在一个饭局上,我遇到了一个人,网名叫某某某,给了我这个词:“朴素的道德直觉”。
【”朴素的道德直觉”——某某某】
什么是“朴素的道德直觉”?就好比在这么一个村子里:
一家铺子善于经营,挣了村里人很多钱,可以。但是,突然有这么一天,他悄悄把铺子一卖,也不给大家服务了,而且还把在村里挣的钱全转到其他地方去了。那大家就说,这不好。
一个媒婆,在村里撮合婚姻,挣点跑腿费,挺好。但是,有一天这个媒婆融资了,要上市,天天堵在邻居门口催人家结婚,还说谁结婚就送你一盒鸡蛋,那大家就说,这不好。
你看,他们是没有违反什么明文规则,但是我们可以用“朴素的道德直觉”做出判断——这事不好,这事得刹车。
某名人演讲的某一版本预稿
(注:某某某是另外一个知名人士,大V。【】表示要打到大屏上展示出来)
在这一处,我批注道:
朴素的道德直觉,这是一句其实很反智的话。
我一直认为,这位某某某的这句话,表明他当年哈佛的书,全读到狗肚子里了去。
一
刘学州(我这里就不脱裤子放屁追求政治正确地写什么刘某州了)自杀事件,是时下网上的一个大热点。
上半场,一堆人骂刘学州;下半场,一堆人骂新京报。
下半场的骂声中,看着还有不少特有逼格的坐而论道的文字,什么媒体伦理啦,什么平衡报道啦。啧啧啧,一个比一个像是新闻学院教授——哦,对,的确有一些教授。
为什么要骂新京报呢?
应该和刘学州生前这条微博有关:
请注意,刘学州除了文字外,发的是一个截屏,而不是转发。这个截屏对应的,是什么性质的报道?
很多人以为是文字报道,更有一些自媒体在那里说是长篇报道,还有言之凿凿很肯定地说是一篇“很长很长的小作文”的。
我反正是很狐疑的。我看过新京报的视频报道,但我真没见过什么“很长很长的小作文”。本着严谨的精神,我问了几个关心此事的媒体专业人士,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有长篇”。甚至还有一位朋友说:以讹传讹。
如果真没有,这帮很有逼格很喜欢谈媒体伦理的,岂非成了个笑话?
当然,也不敢百分百就表示这是一个笑话。万一有呢?所以,如果有的话,请留言告知,不胜感激。我的确想看看,刘学州发的这个截屏对应的如果是篇长文章的话,到底写了啥?
二
新京报那个视频说了啥呢?
https://view.inews.qq.com/topic/772500
在这个页面里,上下有两个视频,其实是同一个,无非就是由新京报旗下两个不同的号(紧急呼叫和我们)发出。
视频很短,两分多钟。所以没看过的,也可以看看,再没耐心的,两分半钟的耐心总有吧?
这就是一个对刘母的电话采访,刘母的声音做了变音处理。
这个视频的配套文字中,不断出现张女士表示,张女士说,张女士如何如何,也就是说,新京报是展示了而非采信了事件中的一方观点。
这种做法算不算只采访一方不向另一方或第三方求证的瑕疵?算。
但这种做法常见不常见?我实话实说,大宝,天天见!
新京报到底有没有向另一方求证呢?程序上,有的——但你的耐心要超过两分钟,因为以下截图出现在视频的2分23秒里——不过这种程序行内人都明白咋回事,是一种“自保”的手段,相当于“方便面图片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有没有向第三方求证呢?没有。
所以,新京报这个两分钟的电话采访,以视频方式呈现的报道,确有问题,不用刻意去洗。
结论:新京报对刘学州之死,是有责任的。而且作为一个知名媒体,报道的瑕疵,不可回避。
赶热点求速度,对于新京报来说,这是很低级的错误。
三
真的么?
你看这文字大大的,引号小小的,葫芦里卖的啥药,都晓得。世间除了一大票没脑子的,总还是有一小撮有脑子的。
只要你语文还算有个中学水平,且有点耐心理解理解刘学州那条微博(我就再复制一遍放在下面):
想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天呐,惊掉了下巴 什么时候借钱让我出去玩了?
天!这…………我都玩完准备要出发回家了,给了我个钱让我给我生母买点礼物…早知道你们这样颠倒黑白,当时就不应该去,去了连家门都没让我进,还在采访里说让我和你一起住!我的天!怎么可以理直气壮的说出来这些的
“早知道你们这样颠倒黑白”这里的你们,指的是谁?怕不是新京报吧?新京报谈何什么家门都不给进。
刘学州只是气愤于亲生父母怎么如此颠倒黑白,至于新京报。我这么告诉各位,我还蛮仔细地阅读了刘学州的遗书,他压根就没提媒体如何如何。
正相反,他在遗书中,反复痛骂的,除了他的父母,就是你们:网民
四
新京报瑕疵地展示了张女士如何如何说,也就是表明了,张女士是这么看的啊
然后,一群道德感爆棚的网民们,蜂拥而至,痛骂刘学州。
刘学州微博中对父母表示了不满,但他并未特别清晰地指向父母,而是用“他们”,他那份长篇遗书,我敢打赌,太多人是不会看的。
但刘学州自杀身亡,耐心只需要六秒钟就够了。
然后,一群道德感爆棚的网民们,蜂拥而至,痛骂新京报。
多么好的“朴素的道德直觉”!
五
刘学州最终的悲剧,新京报有责,但有更大的有责方。
这就是微博平台。
微博后来出了一个公告:关注 | 微博回应刘学州事件:
根据用户举报投诉,社区未成年人保护专项团队对相关泄露当事人个人隐私、挑动矛盾纠纷的违规内容进行排查清理,清理内容290条。
公众号:中国青年报关注 | 微博回应刘学州事件
啧啧啧。
好尽责哦!
这篇文章说得好啊:
有些人说了一个所谓敏感词就能被封号,而上千万条的对一个未成年人的恶意谩骂,倒可以畅通无阻。让人不得不发问,这么严密的互联网管理,目标是什么?想管理成什么样?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吗?
一诺,公众号:奴隶社会看看刘学州,就知道这个社会是如何对待孩子的
我再一次想起了松饼君事件,平台那种看热闹不怕事大,只要不被约谈不被下架,怎么热闹怎么来的那种唯流量劲儿,才是这些网暴致死事件中的重要推手。
六
在简单事实和脑筋急转弯型的问题前,群体智商很优秀。
在复杂事实和价值观问题前,群体智商,抱歉,欠奉。
这观点谁说的?
就是你们大而化之误解很深的“信息茧房”的发明人,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的论述。
这里还有一篇论文,
哦,要读完,二十分钟的耐心,可能都不够。
七
西方历史,国王都是和底层群众合谋,掀翻了贵族老爷和精英阶层的桌子,才完成集权的。
靠什么和底层群众合谋?
诉诸朴素的道德直觉。
—— 首发 扯氮集 ——
人人贱卖 探讨一下社交社区的话题
一
今日互联网科技圈新闻,人人网宣布出售给一家叫多牛传媒的公司,作价2000万美金+价值4000万美金多牛的股份。而鼎盛时期,人人网的市值近百亿美金。
关于这笔交易,36氪《观察+》给我做了一个音频节目,附在后面,有兴趣可以去听听。
11年人人宣布要IPO,把自己打扮成Facebook(彼时估值850亿美元)、Zynga(彼时估值100亿美元,因为有人人游戏)、Groupon(彼时估值250亿美元,因为做了糯米网)、Linkedin(彼时估值30亿美元,因为做了经纬网)合一的公司,后来还加入了youtube的概念(因为投资了视频公司六间房)。反正对标起来,天上地下头号选手的感觉。
人人网真得很可惜,砸在一个炒股票的人手里。
可惜就可惜在,它本来是社交社区兼具的产品。
二
我自己先给社交和社区做个定义上的区分。
在我的思考里,这是不太一样的两类东西。
社交是通讯向的,其实就是沟通。在传播学范畴里,隶属于人际传播。如果拉群,就是群体传播。通讯向的东西会偏私密,也偏目的性。社交图谱是关系图谱,以关系为导向。
社区是媒体向的,我称之为“主题式聊天”,在传播学范畴,有那么点大众传播的意思。媒体向的,当然就不是那么私密,也未见得有多大目的,撞上了就聊一聊。社区是兴趣图谱,以兴趣为导向。
中国的社交产品,桌面时代头号选手就是QQ,还有几个竞品,MSN、阿里旺旺之类,都是。
三
稍许说一下微软的MSN。
在MSN这个产品上,你会发现老外的思维真的有点一根筋。
一开始MSN是只有150个好友配额的,据说是秉持邓巴数:人的强关系不超过148组。我已经忘记是哪个版本,MSN终于放开了人数限制。
然后是MSN一直不能做脱机留言,你要和对方说话,对方必须在线。我估摸着背后的原因有两个,其一,老外特别强调这是IM:instant messaging。你一脱机留言,哪里还是instant。在传播上,即时通讯叫同步传播。
异步传播是谁?电子邮件。老美用电子邮件厉害到许多美国网民第一个接触到的互联网应用就是邮件(知道桌面时代,中国网民第一个接触的是什么么?)
其二,和服务器是否缓存记录有关。这个有点扑朔迷离,不扯开去了。
没记错的话,MSN好像是到6.0版本开始能脱机留言的。但一直到最终完蛋,也没做过脱机发送文档。
社交产品的竞争是非常酷烈的,大多数人用不了几个社交产品,你能又用MSN又用QQ,已经很不错了。即便是电脑大屏,也不太可能五六个社交产品同时开用。
但社区产品显然不是。多晃几个bbs,多进入几个聊天室,毫无压力可言。
四
但社交产品不会只有一个社交功能,因为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通讯”的频率未必有那么高。为社交产品配上社区功能,是增加粘度和忠诚度的好办法。
QQ就后来配上了Qzone(QQ空间),但MSN却在这上头摔了大跟头。
MSN推出过类似blog的服务:MSN Space。用过这个产品的人,就应该对这件事有印象:如果你的好友更新了space,那么ta的头像前会出现一个小黄星以提示你ta更新了。你可以点击过去看,然后在帖子下留言。很多Space其实并不是正经的长篇大论,就是一点心情、感悟,甚至就是几张照片,记忆中似乎插一首歌曲也是可以的。
有没有觉得,这和今天的朋友圈有点像?
但不知道MSN的产品经理是怎么想的,后来把这个小黄星给去掉了。结果就是更新了,好友也不知道,帖子下的点击数、评论数迅速下降。当正反馈消失后,写Space的动力也大幅消退。
都不用等移动互联网大潮到来,MSN Space基本已经死掉了。
MSN还做过所谓开放频道,很有些想引入媒体从而增加粘度。但它的做法不是微信搞公号。所谓开放,也就是一个频道由各路网站竞标,最终也只选一个。在今天复盘看来,杀掉小黄星导致社区泯灭反而心心念念想把几个网站装到通讯工具里,完全本末倒置了。
五
现在来说说微信这个今天年轻人大多耳熟能详的东西。
11年1月,微信出现,彼时也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社交产品,没有朋友圈,更没有什么公号系统,支付系统之类。
12年3月,微信加入了朋友圈功能,社区出现。
朋友圈就是“主题式聊天”,先由楼主发起一个话题,可能是心情,可能是感悟,可能就是几张照片——公号出现后,转发文章的频率大幅提高。朋友们根据这个主题,进行留言,然后和楼主互动。
有时候也会出现两个朋友在一条朋友圈下热烈互动,但已然和楼主没什么太大关系——比较过分的场景是,一对恋人在一个单身狗朋友圈下秀恩爱。
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个朋友,经常给你朋友圈点赞留言,但点击ta头像,发现竟然已经好久没有互动过:有社区行为没有社交行为。
微信的社交社区功能兼具,但它依然无法取代微博这种社区。
因为微博这种广场式社区,更公开化。粉丝可以follow爱豆,但很难加上爱豆的朋友圈。
微博有很强的bbs造楼痕迹。
如果说blog在微信公号上得到重生,其实,bbs某种意义上在微博上得到重生。
六
社交产品一旦社区化后,能替代的可能性极低,除非你打出一张很特别的牌。
钉钉就是一张很特别的牌。
事实上,有很多人不喜欢钉钉,但老板们喜欢。抓员工干活实在太方便了。老板一推,钉钉你不想用也得用。
陌陌则打了另外一张牌。这张牌它自己官宣上倒是很少提,但它早期特别乐见给它加的那个头衔,或者说,噱头。
不得不说,陌陌生在了一个相对较好的时候,搁今天冒出这种噱头,头顶三尺可是有铁拳的。
子弹短信真的机会渺茫。
一个我个人比较同意的说法是:号称能加快沟通效率的子弹,又说不是微信的替代者,那么,用户又用子弹又用微信,不是降低效率了么?
七
现在回过头来看人人。
人人一开始是社区型产品,当年的桌面互联网,社交是QQ、MSN之类的天下。
但社区型产品从来不是有你无我的。看看繁荣昌盛的bbs业态就知道了。
但人人从学生群体起家,一开始都是大学生成群结队的注册,这意味着,它有着向社交发力的可能:它存在实名式关系,也就是张三知道那个李四到底是谁,即便后者网络id并不叫李四。
人人网做过一个叫站内信的产品,但一来产品经理不给力(人人历史上有过一个王兴之后非常牛逼的产品经理,可惜后来挂冠而去),二来陈一舟也从来不是一个很专注的ceo(他倒是特别专注于炒股票),后来沦为广告肆虐之地。
这其实本来是人人从桌面走向移动的一个机会。
看看Facebook就知道了。
桌面之后,Facebook抓住了移动端的社交机会,Facebook Messenger现在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即时通讯应用。eMarketer估计2018年将有1.263亿用户使用其传递消息。
八
微博也有站内信:私信。
微博私信刚出来的时候,有一种惊呼声:QQ可以不用了。彼时微博是全民级现象级产品,风头大到要“围观改变中国”。
腾讯应该也紧张了一下。
微博后来的发展,可以说是放弃了强社交之路而专注于主题式聊天的社区。今天微博私信里,也是广告满天飞。
但即便在微博那么强的广场式媒体覆盖下,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社区产品依然非常多。
在微信钉钉大山之后,社交产品就活得特别憋屈。阿里要不是弄出个钉钉,社交一脉真的就成了微信一家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做沟通这件事风险太大,而主题式聊天,机会天天都有,尤其是垂类主题聊天。
以下,是关于人人和多牛这场交易的一个音频节目。36氪观察+栏目,我算是一个固定嘉宾,本来都是周二档的,本周临时改为周三档。
观察+ | 人人网遗言
—— 首发 扯氮集 ——
本号不接受商业合作,实在死乞白赖想合作,五十万一篇好不?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管理合伙人
顺手推几篇文章,供参考。请注意,这些文章里的社交意味,和我这篇文章里的社交意味,略有不同:
钛媒体刊发的:围剿微信,一大波社交创业卷土重来
新榜刊发的:做了一款五环外社交产品后,我才对这个世界有了点正确的认识
Youreseeker的:社交苦微信久矣
我记得有个自媒体人,吐槽过几款社交产品,话风又痞且狠,直言就是不行。也值得一看。但我当时大概没收藏,有知道的,可以留言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