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还是商品 阿里的选择

又见双十一。

你知道去年的阿里双十一总成交量是多少吗?

估计相当多的人——甚至是互联网行业里的人,都不大能第一时间清楚地说出这个数字:5403亿人民币。

不知道这个数字的原因应该有二:1、阿里自己并没有铺天盖地地高调强化这个数字;2、自09年开始双十一以来,这么多年,大多数人早已麻木于具体的交易总金额。

不过,有理由相信,即便你不知道具体数字,至少应该有这个认知:

一个天量数字。

我无法考证出,阿里是从什么时候起,把双十一当成一个系统检验的日子:在特定的短时间内并发出海量的访问与订单,可以视为对整个系统的压力测试。

虽然时至今日,双十一依然有一个促销拉量的职能,但这个职能在我眼里,正在逐步弱化。

双十一用来检验过阿里云的技术承载能力,一直到今天依然是。在我们的印象中,很少发生过双十一宕机事件。寸秒寸金的双十一,买家上不了其实并没有什么损失,卖家接不进,可就白瞎了一堆库存。

双十一用来检验过菜鸟的物流信息调配能力,也一直到今天依然是。双十一下单后要做好一个月才能收到货的准备,已成明日黄花。而货物送达时间,与卖家的回款息息相关。

而至于这个天量数字,究竟是四千亿,还是五千亿,其实已经不大重要。

双十一当然是面向C端的一次消费狂欢,但恐怕,也是面向B端的一次全方位检验。

关于电商平台,一直有两个也不算太泾渭分明的流派:注重商家,还是注重商品。平台当然不会百分百地只盯着商家或者商品,但偏好选择也是很明显的。

阿里其实一直偏向前者。京东也好拼多多也好,偏向的是后者。京东是标准的B2C出身,而拼多多则是靠流量商品、折扣商品迅速崛起。

好多年前,当时已经离开阿里的有赞创始人白鸦就和我聊过,彼时美丽说蘑菇街的横空出世,其实和阿里偏向注重商家有关。

随着商品SKU的飞速增长,一套目录树式的商品页面,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选品的要求。而主要聚焦于推荐商品而非推荐商家的美丽说蘑菇街,算是找到了一个切入点。白鸦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当时阿里策略为聚焦于商品的话,这两个pc时代的种草网站,怕是没有什么机会。

即便如此——也许阿里内部有过争论,但从外部视角看,阿里并没有大幅调整聚焦商家的策略。哪怕是后来以商品迅速崛起的社交电商拼多多出现。

我个人的猜想是,一来这是阿里起家的重要路径,二来,和发展阶段有关。对于一个巨型的电商平台,大量精力投入到商品中而不是商家中,很有可能是不利的。

阿里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这个复杂可能超出了很多人对复杂二字的想象。

前阿里的首席战略官曾鸣教授在他的《智能商业》中,用“点线面体”的说法来解释大阿里这个“体”。

所谓点,就是面向商家的各种各样的新角色,比如模特服务、软件服务、代运营服务、广告服务、客服支撑体系、店铺装修公司等。而所谓线,就是淘宝卖家,这里的卖家不仅包括原有意义上的商铺,也包括新起的原生电商品牌(有时候我们称之为网红品牌)。

而面,则是由于点和线的活跃,而催生出的平台结构。淘宝天猫当然是一个面,但由于为了更好地支撑这个面,也产生了新型的面:支付平台(蚂蚁)、云计算平台(阿里云)、物流信息平台(菜鸟)。在这些“面”上,同样也有它们各自的点和线。

丫丫叉叉的各种点,需要靠“线”将之串起,并在“面”上和用户发生关系。进行价值传递的过程中,又创造出新的“面”。所以,阿里这个复杂系统的底层原点,在于商家,而不在于商品。虽然,我们都承认,用户不是来购买商家的,而是来购买商品的。

阿里所追求的基本逻辑是:更好的商家支撑,才能提供更丰富的供给,从而创造更佳的用户体验。

打2003年,阿里秘密打造淘宝以来,这个巨大购物体的形成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

购物体,是普通消费者的认知。阿里远超一个购物体。

前阵子我碰到一个企业高管,他倒是提出了一个蛮有意思说法。

在当下的中国,任何一个大体量的企业,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个企业,于国于社会的价值链条,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这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真问题。

聚焦商品,企业的存在,就是数亿甚至十数亿(考虑到全球业务)消费者的购物平台。

聚焦商家,企业的存在,就是实体经济上亿商家、品牌、企业背后的数字化助力者。

—— 首发 扯氮集 ——

诡异的戏亭之战:底层互殴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话是孟子的话,后来被很多不大肯读书的或者读书粗略的人,拿来当挡箭牌。圣人的话,还会有错吗?

但孟子这里的书,是有特指的。

专指尚书。

而且老孟说这句话,其实是给自己圆场。不然说好的“仁者无敌”就有点小尴尬了。

因为尚书里对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有“血流漂杵”这样的记载,孟子大为不满。在他看来,以有道伐无道,由释放的奴隶组成的商军必定是望风归降外加反戈一击,纣王也必定是众叛亲离瞬间灰飞烟灭,怎么可能打得如此残酷。所以,至少这一细节,尚书是信不得的。

牧野之战究竟是周一边倒赢麻,还是经过苦战血战才赢,不大能有特别实锤的结论。但另外一起以有道伐无道结果输光了家底,而无道还真是秦二世摸电门赢麻,倒是实实在在,有据可考的。

这就是秦末戏亭之战。

话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迅速拿了下陈县,并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大本营。从这里兵分五路,搞反秦事业。其中一路,由自称知兵的周文率领,目标帝都咸阳。

周文是陈县人,有时候又会写成周章。所以有可能是名文字章,也有可能是名章字文。有字的人,通常不大会是底层劳动人民,极有可能是个“士”,最低档的贵族。考虑到周文做过项燕大军里的视日工作——也就是占卜天时吉凶这种劳动人民绝对不会的神神叨叨的工作,也在春申君门下做过门客,越发有可能是贵族出身。

周文率军,一开始相当顺利,果然是应了陈胜起事时的那句“天下苦秦久矣”。他竟然突破了函谷关,兵至戏亭,麾下数千战车,数十万步卒,离咸阳一步之遥。而秦帝国却内防空虚,野战部队不是在北边打匈奴,就是在南边征百越。

突破函谷关这件事,非常让人惊讶,尤其是在当年,我想那种震撼感,和秦始皇崩了也差不多。

战国之时,东方六国搞合纵,最辉煌的战绩也不过是把秦军打到退入函谷关,但联军自己也寸进不得。而周文是怎么攻下的,史书语焉不详。但结果板上钉钉。难攻不落的天下雄关,居然被周文这种一路招降纳叛的拼凑部队攻克,秦帝国危如累卵不日即将倾覆,应是时人共识。

秦国这边,一个叫章邯的人,给胡亥出了一个主意。

章邯的官职是少府,也就是给皇上执掌皇帝家私人财库的官,属于财务序列,不是什么行伍出身。

后世曾经有些学者说章邯有军功,但被考证出属于意会。目前掌握的史料,没有章邯以前统兵打过仗的证据。

这位财务官给出的建议是:把骊山正在服役的刑徒释放出来,发给他们武器,就可以和周文一抗了。

秦法出了名的严苛,骊山刑徒人数众多,数量上的确和周文的数十万大军也是能匹配的。

但这里有几个问题:

其一,这些人也是乌合之众,并没有经过太严格的训练。时间上也不可能给他们训练的时间,属于紧急征召。能打不能打未知。不过,考虑到周文的部队也未必是什么训练有素的能征惯战之辈,这个问题倒也不棘手。

其二,刑徒日常生活肯定是在生死边缘拼命挣扎的,想必不可能天天都能吃饱肚子。健康状况堪忧,基本都是弱残之辈。这样的军队实力,能不能打硬仗,委实很可疑。

第三个问题更要命。这些长期被秦政残酷对待的底层中的底层,也属于“天下苦秦久矣”中的一份子,发给他们武器,会不会阵前倒戈呢?虽说秦帝国对孔孟一贯嗤之以鼻,但要说被压迫够久够狠的这一大群乌央乌央的人一旦手中有武器,会搞报复行为,也不算什么杞人忧天。

但秦帝国的确也没什么其它招了。胡亥属于花剌子模国王型的,长期不愿意听到负面消息,但凡把叛乱说得比较严重的使者,都给他杀了——这大概就是函谷关能被轻易易手的原因。等到周文大军已经到了眼门前,却毫无准备。临阵磨枪,死马当活马医,也只能采纳章邯的办法了。

不仅没兵,而且连将都没有。又或者诸多在朝的老将觉得章邯这主意不靠谱不愿意带队,这位并无多大作战经验的皇家私人财务总管,领兵上阵了。

财务章会计对知兵周神棍对阵,结果是这样的:

第一仗,周文败,一路溃退出函谷关,逃到曹阳这个地方。

第二仗,周文又败,逃到渑池这个地方。

第三仗,周文再败。这次没能逃走了,自刎。部众投降。

章会计三战三捷,宜将剩勇追穷寇,一路又陆续攻灭楚军田臧、李归、邓说、伍徐等部,直逼陈县,杀蔡赐、张贺,迫使陈胜逃走。

后又攻杀叛军齐王田儋、魏王魏咎、楚武信君项梁等。围攻赵国,诸国援军虽到却不敢出击,手上还是这个骊山刑徒的班底。

可见章邯的确是名将,骊山刑徒,也真是能打。

骊山刑徒,都是所谓犯了事的人,也就是并非自由人。

章邯的部队,除了骊山刑徒,还有奴隶之子,也就是所谓“家生奴”,这个阶层,比犯了事的还要低贱。因为理论上犯事刑徒,还有恢复自由的可能,但家生奴是绝无这个指望的。

而周文从陈县出发,一路招降纳叛,期间当然也有不少囚徒奴隶,但更多的,恐怕是自由人(当时所谓少年)或者隐匿户口的逃人。

两边都主要构成是底层,但不得不说,章邯这边的,更为底层。

周文突破函谷关,天下震动。骊山刑徒就算再信息茧房不给他们知道,但既然是跑到戏亭打仗,总是亲眼所见:叛军已经突破函谷关了。

脑子再不好使的人也应该想到,一直残酷对待自己的秦帝国药丸,自己手上又有武器,只要叛到周文处,不用搏命出死力,就从此摆脱刑徒家生奴的身份了。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群底层的底层,不仅没有投降对面的底层,反而往死里打呢?

当然,这群人的结局很不好。

巨鹿之战,章邯投降,名门贵族之后项羽,坑杀了章邯的二十万降军。霸王暴虐的背后,是不是也事出有因呢?

—— 首发 扯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