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出圈与教师节走红

前阵子,有一条新闻上了热搜:

十年来,报考教资考试,从十来万跃升到千多万人,这也着实小小惊到了我这个十六年的教师。

教资考试,就是考一张教师资格证。这个考试相对于著名的公考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但教资不是教编,不是说有这张证就是教师——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学校愿意雇你。

有些地方,教资是可以后拿的,拿到offer后一定时间内考取即可。而有些地方,则要求有教资才可应聘。

千多万人考教资,至少说明两点:

1、这个时代,证不压身,多个证也许就多个可能;

2、教师这个职业,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破圈吃香。

如同三八节是女性的档期,五四节是青年的档期,六一节是儿童的档期一样,九月十日,快要成为教师的档期了。

我一家子都算是老师。父亲曾是多家大学的教授,母亲在上海财大客座过。我的太太大学毕业后就是大学老师——掐指一算,居然已经快从教三十年。至于我,今年也十六年教龄了。

在我的视野里,大学老师这个饭碗,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近乎于无人问津。太座95年应聘华东政法大学时,该校听说更多的是老师辞职下海,招个人都费劲。所以,是的,本科就能进高校执掌教鞭。

第二个阶段,则开始成为一个特定人群的目标,但竞争并不激烈。06年我应聘高校教职时,感觉到的所谓“卷”的气息,近乎于没有:我研究生的同班,没一个去做高校教师,连尝试一下都没有。

接下来几年,高校的门槛在迅速且大幅提高,然后就出台了“非升即走”的规矩,并飞快蔓延到国内大部分高校。作为用人单位,这样的规矩,其背后原因无非就是想来的人太多。搁95年要搞这套,大概就更没人了吧。

这几年应该算是正式踏入第三个阶段,千万人考教资,实打实说明了从教这件事已经破圈。教师,不再是除了这两天才会被人想起的职业,而是成为了相当多人的一种追求。

与越来越多的人想做教师相对应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出圈。很多人选择了B站做UP主。

今年教师节B站做了一个视频,很有一种当年五四青年节用《后浪》制造档期的味道:

视频里的几位,都是B站的当红教师,是整个B站超过五千名认证教师的代表。“一个学习网站”的戏称,某种角度上,也所言非虚。的确,B站上有着几十万小时的教师制作的学习内容。

这里面也包括我——打个广告,欢迎到B站上搜索“魏武挥老师”,并一键三连。

从品宣角度看,B站确实很会把握潜在的热点,从而制造出一个热点。就像《后浪》当年引爆青年集体情绪一样,这次把握住了“教师”在社会主流舆论场上回潮的时代情绪和趋势。

所谓“档期”,就是一段时间内社会集体情绪的积累。回头看当年的《后浪》,之前的五四青年节内容,往往是表面孤立的、甚至可以说是流于形式的,而这个其实还有点争议的品宣短片,则把青年这个概念提升到整个社会舆论的持续热议。而之后,各路品牌更是疯狂涌入五四青年节,将这一和年轻人对话的“档期”挤得满满当当。

在知识赛道上已颇有些积累的B站,显然不打算放弃制造档期这一机会。

正如牢牢确立了年轻人社区这一概念之后,它试图再次确立:宝藏老师都在B站。

前几日和几个搞公关的摆局吃饭,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教师节和商业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这两年会有所突破?

公关朋友们表示这个不大好操作。教师嘛,送礼收礼,总不是什么应该的事。这就意味着,教师节很难去做“买买买”的宣传。

他们的看法是正确的。但其实送礼收礼,未必就是商业了。

核心要点在于社会主流人物形象,落在哪里。过往,当然是企业家、明星等。然而随着知识网红的崛起,教师凭借着自身的知识储备,跻身主流形象,吸引海量流量,早已见怪不怪。

罗翔,在B站走红之前公众完全不知其人。在视频中,他把一个个烧脑难懂的刑法原理,通过故事段子深入人心,普法效果成绩斐然,又生生地将“张三”这么个平淡无奇的名字打造出了某种IP感,自身也成了教师中的顶流。

公众对这样的现象,是如何评价的呢?

当下国人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我的观察里,有两个趋势。

其一,道德标准越来越高,有师德重于师能的味道。

其二,但在师德中有一项,与利益有关的,倒是变得宽松起来。

一方面,扫地僧式的人物,当然还是会受到尊崇,但另一方面,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抛头露面搞所谓的求名求利,人们并不觉得,知识分子必须深藏功与名,怎么可以有铜臭味儿。

去年,一位颇有流量的教授被质问四处走穴演讲捞金丢掉了“文人风骨”。我看舆论上,“谁说文人就要清贫?”“凭知识赚钱有错吗?”这样的为他辩护,倒是占了上风。

今年,人们甚至对东方甄选还表现出了一种超乎寻常的热情。

在一档节目中,也有人问过我,怎么看刘擎教授上奇葩说。

刘擎自2003年开始,每年根据当年西方思想界动态,撰写《西方思想年度述评》。我慕名看过一本,实话实说,实在是看得头大如斗。学问这个东西,的确高深起来不是可以随便闯的。但刘教授跑奇葩说上,说点大众能懂但又有些思想的话,并没有什么不好。

事实上,我在知识付费上支付的大部分费用,都和标准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有关(包括刘擎的现代西方思想课)。我未必是真要去做那个学问,但多知道一点这类入门型知识,有什么坏处呢?

从这个角度出发,宝藏教师在B站的这种品宣,我乐见其成。

而教师节如果被B站挖掘成一个“档期”而非只是朋友圈师恩难忘的表态大会,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完全不反对。

—— 首发 扯氮集 ——

东拉西扯:前北大教授陈博士这档子事

陈春花已经辞任北大教授,北大表示接受。所以是前北大教授。

但陈春花那个爱尔兰欧洲大学的博士学历本身不假,她没有伪造这个证件(含金量如何是另外一码事),所以依然可以叫一声陈博士。梅兰芳没读过一天博士,拿了荣誉博士之后,就一直被梅博士梅博士的叫了。

东拉西扯的意思就是扯闲篇,没有太聚焦的主题。

前北大管理学教授陈春花的学历问题,使得爱尔兰欧洲大学忽然就有了极其显赫的名声。

与当年唐骏的西太平洋大学俨然齐了个名。

唐骏的事,也就是唐骏自己的事。陈春花的事,不仅牵动了北大,还牵扯出她嘴上的恩师苏东水教授,再加上苏教授是复旦教授,于是又牵动了复旦。

我的一位号称公号年更的朋友,写了一篇其实是扒苏教授的文章。按照她的说法,妄议是不敢的,只是“原味资料、公开报道,用时间表串一遍”。

偶尔加点旁白而已。

读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与苏教授一样,都已仙逝。也顶着博士的头衔,偶尔也会顶教授的头衔——不过我至今不知道他是哪里的博士,何处的教授——同样也是讲中国人的管理学。我依稀记得是所谓“华人管理”。

曾仕强。

也许我孤陋寡闻吧,但就大众层面而言,我相信曾仕强的名气比苏东水大得多。毕竟曾老就是靠卖讲座卖演讲吃饭的,大众名声是核心竞争力。

我二十多岁那会儿,还蛮爱看曾仕强的视频的。这位老先生的确有幽默感,与其说是在讲管理学,不如说是在讲相声。当然,也会植入一些其实后来想想也不过如此的管理学。

曾仕强至今拥趸众多,不过其粉丝一般都是上了点年纪的人。

没听说过曾仕强办过学——我指的是给学历的那种办学,不是什么课程班的办学。

网上有人说,曾老先生仙逝前,准确地预言了新冠这个“大瘟疫”。

我可以每个月都说下个月会有股灾,然后把说准的那个月到处散发:准确地预言了股灾——哦,不大好,现在得唱多才是。

我在香港读书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地方:那些教授们,喜欢别人叫ta张博士、李博士,而不是张教授、李教授。在他们的PPT上,通常也是署名Dr.Zhang、Dr.Li,而不是Prof Zhang、Prof Li。

我一开始不大懂。后来问了一嘴,才晓得是这么个缘故:

教授是一个饭碗,今天你在职,你就是教授。明儿你辞职不干了,你最多就是个前教授。但博士不是。你哪怕沿街乞讨,也可以说是乞丐张博士。

铁打的博士,流水的教授。相当于某男性总裁,大部分情况下,铁打的先生。只要退休了,也只能说前总裁了。

所以香港学者们,把博士看的比教授重得多——顺便说一句,大陆的学者们喜欢加个博导,意思是博导+教授比教授值钱。但海外的确不是。我在香港读书的时候,assistant prof也可以是博导,只要有人愿意读ta的博士。

这种把博士看得比教授重的,这些年大陆也有这种感觉了。很多教授似乎也prefer博士头衔。除非这个教授没读过博士——这在老一辈学者中,并不罕见。

扯得有点远了。

说回陈春花教授。

我从没有看过她的文章,印象中连只言片语都没瞅过。所以,我不好断言说,陈春花的专业水平到底怎么样。

我有一个做投资的朋友,非常推崇她。考虑到我这个朋友,投资专业还是有两下子的,所以可以推断,陈春花不见得就是方鸿渐那般纯粹唬人。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她的专业水准,而在于这个学历。

我感觉陈春花自己都未必瞧得上这个学历,你看她从来是顶着“陈春花教授”而不是顶着“陈春花博士”,对于这张博士证书,自家门清:水得很。

相形之下,北大教授可值钱得多。

但北大教授这个职位,和这张野鸡博士学位,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一道逻辑题。

查公开信息可知,陈春花是2016年被聘入北大的。

这个时间点,高校进个教职,就已经很严了。已经是非博士不进,985这种一般还得要求名校海归什么的。我是运气好,06年就混进交大了。

有人可能会认为,陈原来就做过高校老师,比如2000 年至03 年,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工商管理学院的副院长,06年到08年则是该学校的经济与贸易学院执行院长。从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去北大做教授,有何不可?

其实,是有点难的。

难就难在,陈是脱离过体制的。比如13年到16年,她在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做联席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这家公司是民企,体制外的。

脱离过体制再回体制,当然是可以的,但体制要求的门槛,通常情况下,应该按新门槛办。比如我06年混进交大的时候,还没说一定要博士门槛。但如果我中间跑了,16年又想回去了,得,可不能因为你是前交大员工就给你网开一面吧。

16年陈春花再回体制,进入北大,这个博士学位就是逻辑问题里的必要条件。而高校对博士的看法,可不是哪里的博士都算博士。

陈春花自己写文章说,我向北大有关方面说过,我这个博士学位拿得早,没有认证过的。北大说行,没问题。如果她说的属实——特别是她提到在北大人事系统中,学位认证材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这点我觉得应该不假——其实倒也没什么。特殊人才可以把必要条件都给ignore,也不是不行,前提大概就是得静悄悄的。

一旦公开化热搜化,北大就得接受陈春花的请辞了。

还是对当年表示没问题这个态度,缺乏自信嘛

01年陈春花获得爱尔兰国际大学这个工商管理博士的学位,我相信她倒没指望这个博士学位去申教授。因为本世纪初被评为教授的非博士,多了去。她自己就是先被华南理工大学聘为教授后去拿这个博士学位。

我自己主观的猜测还是想图个虚名。

03年,学历学位认证相关规定出台,就对自己有所影响了。但影响应该很小,因为教授早就拿到了,法不溯既往嘛。

如果这辈子就一直在华南理工这么待着,其实没啥问题。就算上了热搜,也不是不能说清。

坏就坏在中间兜兜转转进进出出了。

这个DBA(扯开说一句,DBA这个东西,9成9是个氪金货)对她进入北大,不可能一点帮助都没有——请注意,她只是称学位没认证过。但最终,还是跌倒在这张文凭上。

江湖上有对陈春花出任国发院的商学院院长的小道原因。

但由于我也没啥了不得的铁证,所以就不公开说了。

—— 首发 扯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