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非常主观 毫不客观
一
微信打出生到今天,十多年来,不断推出新功能,也不断对已有功能做出改变。
有些改变,很好很必要。比如早年的订阅号是一字排开罗列在你的通讯录里的。但凡只要订阅个二三十个号,你找人聊天都费劲。
有些改变,改了你都不知道。比如朋友圈点赞,现在这个红心是有个动画效果的。
也有些改动,在特殊时刻,或许你会觉得咦还不错嘛。比如现在的朋友圈发布后,你可以事后把它的状态给改了——你不想删,但又不想让人看到了,所以可以改成私密
还有些改动,种种原因吧,发布了以后又取消了。比如“不常联系的朋友”,比如“朋友圈表情包留言”
我对微信的诸多改动,9成9不是没有意见,就是有意见但也知道他们的苦衷。但有一项改动,属于一开始还好,然后越用体验越差,差到会咒骂想出这么改的人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二
订阅号自从被收到面板的一个小格子里后,对于做公号的,流量是肯定有所负向影响的。但对于使用者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
这个小格子,非常像当年的rss阅读。而且由于大部分订阅号被限定为一天只可推送一次,又避免了这个小格子里会出现信息轰炸——除非你非要订阅大几百的公号。
它的排序机制很简单:谁有新推送,谁就排在前头。所以基本上是按一个时间线排的。而作为读者的我,订阅的号其实也就那么几十个。有些号高频日更,有些号低频周更甚至月更,大致了然。
最重要的点在于,排在前头的文章,时间一定比排在后头的晚。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样,但我的确意识到,文章发布时间,其实是内容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订阅号的文章排序机制大概几年前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不仅让公号写作者头大如斗——不得不像个像个祥林嫂一样地恳求读者给自己的号加星以完成类似置顶的功能,更要命的在于,让读者也处于一个懵又不自知的状态。
至少我常常懵逼于这样的状态:为啥这篇几天前的文章,排在几小时前推送出来的之前?
三
据说,这个排序机制和用户的阅读习惯有关。比如你常看a号的文章而不常看b号的文章,那么a号排序优先于b号。
但这里有个毛病的地方在于,我常看a号而不常看b号,极有可能是b号比较懒,写得比较少而已。并不代表着我更喜欢看a号的东西。
系统的强盗逻辑大概就是这样的:b号很懒,所以它不如a号优秀。我们要鼓励高频产出,把内容搞得多多的,极大地去满足人民日益高涨的文化精神需求。
我至今也搞不懂,为啥要把过去的那种排序机制,改成今天这种貌似很智能很算法的排序机制,使得我的确常常要靠搜索号名来定位我想要去看的号。
微信早年的机制和邮件收发很像,我建议腾讯邮箱也改成:你经常阅读的邮件背后那个邮箱号,只要它发的,统统排在前面,哪怕是四天前发的,也要排在四分钟之前某个其他邮箱发的邮件之前。
四
微信订阅号这个机制,总让我觉得,它在强化你和内容的连接的同时,在弱化你和内容源的连接。套用一句钱钟书的话是:你吃鸡蛋就行了,非要认识母鸡干啥呢?
我的确明白,像我这种还蛮计较文章是谁写的人,喜欢盯着内容源看内容的人,大概是微信官方喜欢说的“小众需求”,问题在于,一开始就是这么“小众”的做法,也没啥特别不好啊。
我就想问问,改成这种“智慧流”之后,是不是总体阅读量大增啊?好歹认识一些做号的人,从来没听说过他们有这个结果。
也许他们也很小众吧。
五
说一句也许很多人不爱听的,中国本土的阅读工具,做得好的,并不多。
要做好,在我看来,其实也挺简单的,别玩命追求智能化,玩命追求社交化——这事在商业上可能很有利可图,但的确不属于做得“好”的。
回头我另写一篇,本篇专吐微信订阅号阅读的槽。就此打住。
更让我恨得牙痒痒的,就是在这个列表里推视频号——而且压根不是我订阅的视频号。
人喜欢作,我也没辙。
—— 首发 扯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