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聊聊飞书

推荐一篇文章:

聊聊飞书

讲得挺到位,建议先看完。

我看得意犹未尽,狗尾续貂两句。

说两段故事。

第一个故事。

去年有个学生在飞书实习,她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参与开拓高校市场,鼓动高校教师把飞书用于教学活动。

学生和我关系不错,就来发展我这个人头。当然没啥问题,因为有那么两年了,我都是把飞书文档当word用,有亲近感。

我有一门课,用的是所谓“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说人话就是每次课都以一个学生小组为课堂主讲,演示PPT,分析宣讲一个互联网与新媒体案例。讲完后我主持发问讨论,并引入下一个案例供下一组小组作业。

既然是小组作业,自然就有“协作”的部分。有些小组还挺认真,还会在宣讲日前和我反复讨论——我当然不会去逐字修改他们的作业,但在某个slide上打个问号啦,写两个字啦,还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听上去,飞书很合适。

但这里的核心点是:PPT。

飞书的PPT是调用的WPS功能,在我眼里,比较简陋,属于“我总算也有一个”、“也不是不能用”这种级别的简陋。

我于是向这位学生抱怨:这样的PPT功能怕是不能满足需求。

我得到的回复还是挺牛的:老师,PPT过时了呀,现在谁还用这个啊。

联想到飞书的slogan:先进企业用飞书,我觉得逻辑属于自洽的。

那你要是说,飞书可能更有使命感,想要帮助企业都更先进。那我觉得这就是做产品的姿态问题了。产品都该是服务用户的,不是教育用户的。

第二个故事。

一次饭局上,刘润提出一个观点:飞书是对事不对人的。

据说这个看法,连飞书的人都没想到,被刘润事后一总结,还觉得颇有道理。

企业其实是“对事”的组织,就是集合一群人,完成大大小小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确就是“工具”。

飞书在协同这个议题上,围绕在协同目标上,也就是围绕在“事”上。一个文档,本质并不是一个word,或者一个excel,也不是一个ppt,而是“一件事”。而所谓“文档模板”,就是完成这件事的核心流程与方法论。

这是飞书里提供的“婚礼筹备”模板——嗯,对的,它的确提供这个模板。很明显,它把婚礼这件大事,拆成了多项小事。在每一项小事上,你当然可以选择自行完成,也可以拉上别人来一起完成。协同,就这么出现了。

人是为事服务的。有事喊人,没事就可以跪安了。这的确符合企业应该有的运作。这种设计理念是OKR式的,而不是KPI式的——后者是聚焦于人的。

飞书这种把人当工具的设计理念,其结果却是降低了人的负担。而这正是刘飞那篇文章中所提到的:老板未必喜欢。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一幕场景。

一个穷得连晚饭都不知道在哪里的小官元载,却花银子召集了一群肥婆,将自己聚在中间,形成密不透风之势。他这种给自己熏香的方式很特别,丫鬟非常不理解。明明可以躲在一个小屋里,或者把衣服交给自己去熏,为什么要用七八个人这种更贵的方式呢?

元载的答复,非常完美地道出了今天很多管理者的内心深处:

使唤物怎么能和使唤人比呢?

就熏香这件事,飞书显然就是以最经济最直接的方式完成即可。元载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拉入丫鬟这一个人来协同。但对于相当多的企业管理者来说,这个看上去的最优解决方式,是对这件事的,而不是对人的。尤其是对自己而言,并非最优。

相当多的管理者,甚至就是包括真正的老板,会用管了多少多少人而不是做了什么什么事,来凸显自己的管理权威。

这很奇怪,但很人性。其实连飞书团队自己,怕都有这种想法:飞书员工高达7000 多人,钉钉才 1000 多人,企业微信 500 多人。

使唤物怎么能和使唤人比呢?

刘飞在他的文章里说:

钉钉为什么很容易打动大部分老板?因为钉钉最开始核心推的功能,都不是协作功能,而是管理功能……钉钉的「更好地管理员工」就比飞书的「更好地让员工协作」更受欢迎。

管理管理,是使唤人啊!

回到第一个故事。

其实我自己用飞书做PPT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我的PPT就像我的公号头图,永远是黑底白字,从来不用模板。几个关键词,间或会插入几张图。

(我本学期研究生课程网络传播研究的一份PPT,九页slide我要讲6-8个课时,而1-5页其实都是开场白,用不了十分钟)

这种风格被学校里的听课督导评价为“PPT可以再丰富一些”。

但我是当提词器用的。

而且我的确有个偏见,PPT做得花里胡哨——哦,不,应该说很有设计感——意义很小。

但这就只是我的偏见。我知道实际上的职场不是这样的。无论是agency向甲方pitch,咨询公司向雇主提供solution,创业者向投资人展示项目,设计感是极为重要的,由此也产生了一种做PPT这门生意,价格还不菲——我在博客大巴的时候,市场部门甚至专门用不低的薪资雇了一个江南大学毕业的妹子做PPT设计。

所以,当你纯属自用的时候,你可以像我一样完全不把设计感当回事来用飞书写PPT,也可以很有设计感地去做PPT——这时候PPT就是你的目的,不是你的流程或者方法论。的确,飞书文档不是这类想法的好选项。

所以,虽然那位学生对字节系的企业文化颇多抱怨,但却是飞书死忠。不仅自用,且经常向人安利,哪怕她早已离开了这个实习岗位。

自用的确是挺好的,只要你不是元载这种人。

刘飞在文章里说:

据说飞书的战略方向已经是从企业协作转移开了。大概逻辑是,既然 ToB 目前在劣势,自己擅长的也是 ToC 的体验,那不如就通过 ToC 去做 ToB,先用各种产品抢占市场,最后让企业不得不采购,或者用户付费也够了。

也就是说,这样看来,对标的就不是钉钉和企业微信了,而是 Office 套件。尤其在移动化的场景下,Office 的体验确实还不佳,也是有空间的。

我倒是觉着…无奈之举吧。

这不就做成了和字节投资的石墨文档一样的东西了么?

也和腾讯一样,搞赛马啊!

—— 首发 扯氮集 ——

毫不意外的kindle退出

6月2日,亚马逊宣布:

亚马逊将于一年之后即2023年6月30日,在中国停止Kindle电子书店的运营。在此之后,您将不能购买新的电子书。对于已经购买的电子书,您可以在2024年6月30日之前下载,并且可以在此后继续阅读。

熟悉我的老读者都知道,我很早以前就觉得kindle迟早到这一步。有几个迹象是可以反映出一二的:

——很早以前,z.cn的网站上已经不怎么发售kindle硬件了,感觉就是在清库存,能清多少算多少

——kindle的mac版本app,也是bug一堆,基本属于放羊了

——亚马逊中国砍掉了包括纸质书在内的自营业务,电子书还会远吗。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商业大败局,基本上是商业竞争使然。

这个事吧,要分两头说。一头硬,一头软。

作为一个电子阅读器,你要说它是智能设备吧,也行,但它的确不需要什么摩尔定律,背后的原因就在:安迪比尔定律失效。

安迪给你的比尔统统都要拿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安迪是英特尔的安迪葛洛夫,比尔是微软的比尔盖茨。每当英特尔掏出一个更强劲的cpu后,微软就会推出一个更吃芯片的操作系统。这就是为啥win系统一路走到今天,其实从用户感知上,和当年的win95速度都差不多。

安迪比尔定律的实质是:用户在购买智能设备时,其实是被软件部分推着走的。因为有更强大的操作系统,能跑功能更完善的软件,所以,用户才会有换机的需求。如果软件没有新版本(也就意味着没有更强更多更复杂的功能),我换什么机呢?

电子阅读器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因为它不是一个万用设备,连百用十用都谈不上。它的功能非常简单:阅读——kindle把这个简单做到了极致。它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正常操作下,你无法再安装其它应用。

所以,kindle并不是一个靠换机潮去推动的硬行业,而是一个靠图书版权推动的软行业。

kindle商业模式的实质,是把书店开到你家里。

理论上,kindle作为一个硬件,亏本乃至白送,也不是不行。它的目的是期望你通过这个硬件不断在亚马逊上反复购买。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硬件上真白送,亚马逊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捞回来这个成本。但微利甚至是微亏,都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硬生意只是起步,最重要的是软生意:卖书。

中国有中国的图书出版管理制度,这意味着,出版社其实还是挺有话语权的——尤其是经过一系列竞争之后,形成的几个重量级玩家。这里面有些是出版社(比如中信),有些则是出版策划机构(比如湛庐)。

与出版社的合作,是需要深耕的,而不是什么跨洋的几份邮件的事。亚马逊中国公司需要有足够的决策权,而这一点,就我们公开新闻来看,它并没有。

刚开始,这个领域的玩家非常少,有一些不做硬件的小型电子书创业项目,那根本不是kindle的对手。而大型图书网站,无论是京东还是当当,似乎都对这类业务兴致一般。

所谓kindle的好日子,大致就是那段时候。我这里要说一句,不是kindle运作得有多出色,而是根本没有足够的竞争者。

微信读书,这货出现了。

微信读书在疯狂囤积图书版权之余,还有多处细节超越kindle。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反正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在微信读书这个业务面前,kindle毫无还手之力。

微信读书是一个软生意,很长一段时间没碰过硬件。而以文石为代表的安卓系可装第三方应用的电子阅读器则完美替代了kindle这个硬件,承载了微信读书这个软件——如果用户的确有电子墨水不伤眼的需求的话。

顺带说一句,微信读书后来的确出了一款文石代工的硬件,也是封闭套路,不给装第三方应用,售价又奇高。在我看来,而把价格标高,无非就是购买者是送礼面子所需。至少到目前,看不出腾讯有推微信读书阅读器的迹象。

在图书阅读领域市场,其实还有一个很多人会忽视的分支。

这就是网络文学市场。

事实上,到今天已经做了十九次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是覆盖这个市场的。比如你看到最新的一期报告里说,“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7%”,你一定要心知肚明这一点:包括网络文学。

亚马逊中国在这块市场的耕耘,几乎可以用一个零来形容。

而微信读书呢?

你听说过2020年的5.5断更节吗?

如果你知道这个事件的话,你就能明白,微信读书在网络文学市场上,是有布局和渗透的。这一点都不奇怪,阅文微信,都是腾讯家的嘛!

除了微信读书以外,这个市场还有些玩家。

比如得到,比如湛庐。前者甚至也找了文石来代工做了硬件。

这些玩家,使得第三方阅读器存在了意义:你需要一个电子墨水板,来加载不同家的应用,从而得以在多个平台上看不同的书。

但这个市场其实是一个蛮苦哈哈的市场,卖硬件的,利润率真得有限。大几千的阅读器不是没有,可潜在消费者又很小众。而背后重要的面板供应,又已经呈现出寡头垄断格局,完全被夹在中间,腾挪空间有限。

我至今依然保持着一个收集epub/mobi/awz3的习惯。哪怕我是多家图书app的会员。

所以我最常用的读书类app,是neatreader。

个中原因,就不展开了吧。

—— 首发 扯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