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呐 车展上的那对红男绿男

2024年4月,北京车展。

有人戏称,在传统意义上的车模缺位后,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两个人身上:一个红男,一个绿男。

这两位确实一时里风头无两,但有趣的事是,在我个人的社交圈里,评价是不大一样的。

比如我这位朋友在一个行业大群里,颇有一些阴阳怪气地发表了他的看法:

这遭来了红男同样有点阴阳怪气的回怼。

双方的个中意味,看客们大约都是能琢磨出来的。

前儿和几个朋友聊天时开玩笑说道,雷军可谓是行业毒瘤。

小米作为一个非常抠门的主是名声在外的,早年刚开始做手机时,不进行任何广告投放。至于软文,间或会买几篇,但价格也是出了名的低。以至于当初小米公关徐洁云(也就是上面照片里雷军左侧的那位)几乎靠卖人情在那里铺稿子的做派广为人知。

这对通讯行业的媒体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只是小米一家这么干也就罢了,问题是小米崛起神速,这是会带坏整个行业的,:)

现在,小米又杀入了汽车行业。汽车领域的媒体过去预算极其丰厚。我甚至听说过某汽车媒体人因厂商在活动时未能给其安排公务舱扭头就走的段子。但特斯拉杀入已经算是破坏行业规则了,抠门之王小米再冲进来,让大家情何以堪。

中旬的上海车展,雷军现身劳斯莱斯展台,“他掏出自己的小米手机,对着展台上的劳斯莱斯汽车就是一顿拍摄。从外观到内饰,从细节到整体,他似乎想要用镜头记录下这辆豪华车的每一个瞬间。”——有媒体如是报道。

啊呀,雷老板这么搞法,岂非要大大压缩汽车行业咨询公司的收入。

前阵子有人问我,怎么看待su7的成功呢?

我的回答是:现在说成功,言之过早了。

营销造势确实是声势浩大,但也确实是还没法评估出“成功”二字。所谓大定完成多少多少,毕竟还不知道是不是包括2B(也就是经销商),如果包括,那么2B和2C又各自占比多少呢?

毕竟有董妈妈当初直播销量几乎靠经销商撑起的案例在前头。

雷军在北京车展上宣布,小米汽车已经交付5700台。这个开局不错,但当然还是要努力。小米是3月28日晚间正式宣布价格的,次交易日跳空开盘然后下滑,一番整理后,到今日(4月26日)跳空上扬收盘17.36,走势如下(其实资本市场可以用不看好也不看坏来形容):

所以在宣布车价后,雷老板亲自出击,继续擂鼓冲锋,不敢有一丝懈怠。行业毒瘤的特色又出现了,搞得同行的老大们又得提枪上马做网红了。蔚小理倒也罢了,本来也是这么出来的,但还有更多的汽车公司老大们——尤其是传统车商们——着实头疼。

这就是雷军是个行动的广告牌的由来。做网红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后面的小米汽车。

至于是不是招人烦,那就见仁见智了。

回过头来看红男,著名的红衣教主或红衣大炮周鸿祎。

与雷军早期不大抛头露面所不同的是,周鸿祎打从有社会化媒体社交网络以来,就一直喜欢冲锋在前。可以这么说,雷军是通过学习做了网红,周鸿祎是做了网红然后学习成为更大的网红——一个是后天的,一个是先天的。

之所以被称为大炮,是因为他和所谓BAT三大互联网顶流公司都干过仗。

最早的是3A大战,周鸿祎离开被阿里收购的雅虎中国后,杀了一记回马枪,也就是所谓“流氓软件教父幡然醒悟”的故事。至于到底是良心发现,还是赚钱需要,这种心里的盘算,就不晓得了。反正当初把阿里弄得火冒三丈,公开宣布阿里系旗下所有业务单位,永不和周鸿祎的公司有商业合作往来。当然,这句誓言后来是打破了的。

然后就是震惊中国网络产业和网络用户的3Q大战。这里我有一个事实要指出,这场大战其实是腾讯开的第一枪,也就是率先依靠QQ静默安装腾讯家的安全软件。这引起了周鸿祎的强势反弹,大战的结果也引起了腾讯的反思,召开了十场诊断腾讯的闭门会。这场网络口水仗意义深远,深刻影响了行业格局,绝不仅仅是什么公关层面上的撕逼。

再然后就是3B大战,随着搜狗后来的入局,又称3SB大战。与3A大战一样,也是周鸿祎主动出击,想依靠市占第一的360浏览器,抢夺搜索市场份额。但这场战役动静其实不大,不仅没法和3Q相比,和3A也不是一个量级的。而且结果也一般,360搜索获得了一定的份额,但对百度的市场地位,并没有动摇多少。

这三场战役,周鸿祎都冲锋在前,尤其是到了3Q和3B之时,微博已然普及,他不断利用社会化媒体引导舆情舆论,大杀四方。相比之下,无论是马云还是马化腾抑或李彦宏,都不曾这样玩过。在我看来,周鸿祎确实天生就擅长成为一名网红。

后来,周鸿祎和雷军在社交媒体上还有过一轮口水撕逼,但背后依然存在一个原因:周鸿祎当时正在做手机,至少是自有品牌的手机。

可见,做网红也都是有目的的,网红本身,只是商业竞争的武器。

但在这次车展上,周鸿祎又成了一个网红,就有些难以理解了。因为很显然,当下周氏尚未有汽车业务。

周鸿祎前一阵子,在AI圈很是卖力,360智脑是他的“自研认知通用大模型”,就在这个月,周氏还宣布马上就要推出360AI办公套件,计划一年搞它营收一个亿。

这大概就是他所谓的“要推广人工智能,这是道”的由来。毕竟,现在一提起新能源汽车,都会或多或少扯上点“人工智能”。

换而言之,周鸿祎不放弃任何一个有可能和AI有关的流量场合,努力吆喝,靠网红定位,为自己的人工智能业务带上一波流量。

但实话实说,当年周鸿祎用网红干的几大战役,成有成的原因:3A大战,网民苦流氓软件久矣。3Q大战,产业苦“有什么是腾讯不做的么”久矣。但到了3B大战,周雷互撕,热闹归热闹,但缺少那份久矣的大潮,网红的作用,貌似有限。

再加上这些年,360全家桶的口碑,着实也就。。。那么一回事吧。

很大程度上,周鸿祎一直需要一个标靶自己来作为一股反抗力量出现,如有,则网红成;如无,则泯然众人。

却也不知,在LLM百舸竞渡的今天,网红吆喝诚然有用,但到底权重几何呢?

—— 首发 扯氮集 ——

一增遮百丑 不增百丑来

微软这个以软件业起家86年就上市的科技公司,一度负面声音很多也很大。

比如说,由于是卖软件拷贝出身,互联网业务就不大能适应。于是在桌面互联网时代,被称为“丢失的十年”。

再后来,移动互联网到来,微软也不是没奋力捣鼓,仗着自己做操作系统出身,就特别想打造一个智能手机的OS,砸了不少银子却还是没干起来。于是,又丢了十年。

照道理,前后加起来丢了二十年,这个时间早就超出了当年比尔盖茨所谓“微软离破产只有十八个月”的期限。虽然没真破产,但一切可以加上去的负面标签都可以加,比如大公司病啦,比如战略失焦啦,比如产品力欠奉啦,等等等等。

没想到,重金投资的OpenAI石破惊天地成了时代宠儿,微软瞬间咸鱼翻身,俨然成了一家风口浪尖的leader。当年的赢家无论是谷歌还是苹果,都成了它身后的追赶者。那一堆负面标签,这回全轮到这些赢家身上了。

不过,2014年纳德拉任CEO后,微软在云计算领域的表现着实是不错的。只不过一直没成为该赛道的老大,也就没有那份风光。

一个可能不大靠谱的判断是,如果没有云计算托着微软,它真有可能看不到AIGC的那一天。但也不得不承认,微软一只是金主爸爸式的投资人,二当年也未见得会料到ChatGPT会如此牛逼。

从微软这几十年的形象中可以看到,负面标签确实是一堆,但伤害有限。摇身一变又成了科技领袖,也未见得是改了那些毛病。

所以,负面舆论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什么呢?

一个是定力,也就是做不了老大了被人批评了,得耐得住,先保住自己不会死掉。有钱赚,就是有赌不为输。

第二个则是眼光。纳德拉本来就是在微软内部负责云业务的,他上台做CEO,说明微软的股东们董事们下注云计算。这一行有看得着的钱可捞,至少能确保第一条成立。

第三,我实实在在说一句,运气。微软押注OpenAI其实和定力、眼光都没啥关系,更和它自身内部的管理运营那叫一毛钱都不沾。

很多人不觉得这两个字的重要性。但真实世界的真实规律就是,运气使然实在是最大的变量。

前面算个铺垫,本文主要想讨论的,还是,阿里。

先看一篇李翔写的文章,谈到了不少美团王兴、拼多多黄铮对阿里的看法,蛮有意思的。

阿里最近比较受关注,因为蔡崇信和马云都跑出来发表了一些反思式的声音。

阿里所有的焦虑以及应对这份焦虑的解决方案,都建立在“增长”之上。

一直到今天,它依然没习惯做老二或准备做老二。这从马蔡二人的反思中能看出来。正因为感觉老大位置可能不保,于是就要好好想想,怎么才能保住。而这里的老大老二,指的是在线零售甚至就是零售业。

你要说阿里没有居安思危吧?那是扯淡。

新零售就是应对如何保住老大这份焦虑的解决方案。

我有不少阿里的朋友,真心实意地请教过,到底新零售是啥玩意儿。在那些每个字都认识但连着看理解起来着实力有不逮的文本背后,我感觉阿里就是想把线下零售也并入到它的零售帝国中:无论是用户量,还是交易额,然后嘛,财务数据杠杠的好看。

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唯一能感知的就是:哦,这里可以刷支付宝。

阿里在新零售上花了不少力气,不过很遗憾,没看出什么特别的大结果。至于和线下密切相关的业务,无论是饿了么,还是盒马,鄙人陋见,价格合适的话,还是卖了好。

除了新零售之外,阿里还押注了消费升级上,赌对了,就可以大幅增加GMV,对收入、利润的增长大有贡献。

这件事,其实只能马后炮的说。毕竟,谁也不会事先料到有一场要延绵三年之久的疫情。

这个也不大好过多展开。简单来说,就是押错了呗。我还是倾向归咎于运气不好。

无论是新零售的无疾而终,还是消费升级的错误押宝,我实在想不出来,这和大公司病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领导者(这是人数特别少的一群人)的定力和眼光的问题,属于战略错误。

马蔡反思说,忽视了用户体验。网上也有朋友认为,阿里那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显然没有考虑消费者,也就是用户。

我个人实际的消费体验是,当我和卖家产生一些纠纷时——比如我想退货——我能明显感觉到阿里是默认站在我这一头的。

只要伺候好了买家,卖家将纷至沓来,打断了腿爬也要爬过来,这种浅显的道理,我不认为阿里会不懂。

阿里在用户端,到底丧失了什么呢?

我以为是用户心智。

第一件事是消费欲望。对中国当下的一个普遍认知是,消费欲望不是太强烈。想要把这个点给刺激起来,阿里有点力不从心。

也就是说,让用户坐在那里忽然觉得是不是该去买点什么,这样的期待别太强。这就意味着,用户打开淘宝的频次,期待别太强。

用户现在是刷着内容——比如短视频抖快——刷着刷着看到一条广告,或者一场直播,欲望被勾引起来,于是去消费。

本来内容平台和电商平台是合作关系,用户欲望勾起来了,就跳转到淘宝,挺好。但现在内容平台说:不,我自己干了。

于是,阿里就懵逼了。

欲望不太强烈的消费,内容勾起来,这才是用户心智。阿里够不着,它没有内容引流手段,要么就是这个内容平台还不够强(比如优酷),要么就是这个内容平台挺强的但现在没法手拿把拽(比如微博)。

你要说阿里不懂这个,倒也未必,我看它搞新零售,搞O2O其实是有这个意思的。本来用户就是想去看一场电影,走着走着看到店铺里一个东西就想消费了,这个逻辑其实和刷短视频刷着刷着就想买东西了,差不离。

结果没想到,今天的中国消费者,体验是愿意花点银子的(比如看电影看演出甚至吃饭旅游),买东西。。。再说吧。人根本不想进商铺。

第二件事是意识占有。

假定有个用户,确实想起来要点开一个电商平台想花点银子图个开心,或者就是路上看到个广告牌忽然被吸引了于是想买东西。

你觉得在今天的中国,这个用户会打开谁?

便宜是王道嘛。

其实压根不用管拼多多是不是真便宜,意识占有不讲客观事实,它本身就纯属主观认知。

阿里是在用户心智上出了问题,不是用户体验。

但说句大实话,阿里没啥招。

阿里其实和当年的微软挺像的,发家的业务被强敌环伺,但云业务其实还说得过去。

逍遥子任期内,至少给后来者留下了这样一份资产:阿里的现金储备八千余亿,是腾讯和拼多多之和。逍遥子搞钱的本事,确实是顶级的。

这让阿里在AI赛道上得以大把撒银子,它是诸巨头中投资最为迅猛的一家。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百川、零一万物都有它的身影,大模型厂牌收集者当之无愧。

AI电商是个啥不晓得,但AI,阿里看来是想铁了心要复刻微软了。

一增遮百丑,不增百丑来。

但微软,到底还是耐了十多年寂寞的。

—— 首发 扯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