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MSN,就有朋友提醒我:
本独立blog寿命
建立于公元2007年4月13日 已存活 888 天
八百八十八天,好数字啊,该写点什么。
其实,写blog也有年头了,第一篇blog应该是在2005年写的,那时候用的是一个oblog系统搭建的小型BSP(这个BSP已经不复存在)。07年开始正式使用独立Blog程序。有人把独立Blog比做“别墅”,是有些道理的。相对于托管在BSP上的Blog那种公寓式的群居生活,独立Blog有时候的确玩的就是“寂寞”。别墅嘛,气派是应有之意,寂寞也是应有之意。
Blog作为一种网站形式,尽管心不甘情不愿,的确过时了。这种过时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不再是舆论的中心话题。现在探讨twitter和facebook的东西远远超过探讨blog的,我估计现在出本关于blog的书,都没什么人去买来看。事实上,关于blog的书,中文的,本来就很少(文章倒是一堆一堆的)。
其二、投融资领域里已经对Blog丧失兴趣。比如你打算现在做一个以blog为核心的网站(也许是BSP的变形),估计很难融到资。清华博士创建的那个BSP萧条后,为投融资树立了一个反面的榜样:不要玩这个。
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过时”的玩意儿,普及率却还在上升,只是曲线不再那么陡峭了。我给前后两届学生上过网络传播学的课,照例都是在课前做了一份小调查。关于你是否拥有blog并尚在写作,后一届学生的比例高于前一届。而至于SNS里的日志功能,twitter式的微博功能,尚可以算成是Blog的一种变形版本。如果把这种版本也算上的话,blog,这个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一个言论领地的东东,它的普及率的确仍在上升。
然而,正如传播环境学派所一贯主张的,媒介技术本身就是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blog和twitter从技术内核来说似乎差不多,但形式却决定了它们的确是两种玩意儿。blog对文字把控力和原创力的要求,制约了它内容的广为传播。而正如舍基在《未来是湿的》里说的:
残忍的是 越来越有价值的不是信息 而是注意力
文前提到的那位朋友说,在这么吉祥的日子里有如此重大的发现,可有什么好处否?
呵呵,有啊,赏钢笔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