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提到这样一个名词的原因在于,写作中我经常要给一些“新媒体”加上引号,因为我实在不太愿意将它们承认为新媒体,比如分众的液晶屏广告,比如门户网站的内容频道。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相比较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它们又的确是新的。是故,我决定用后媒体时代来定义以前一直使用的新媒体时代。
这里,是有点后现代的意思,因为后现代是对现代的延续,以及,更重要的,颠覆。后媒体时代中的诸媒体们,现在谈颠覆还为时过早,但异军突起,不断地蚕食传统媒体固有的势力范围,总是事实。而且,后媒体时代培养出来的媒介素养,在我看来,和现代媒体时代所培养出来的媒介素养,是大不相同的。手握遥控器的一代,和操控鼠标键盘的一代,不仅仅是工具上的区别,也是价值观的区别(甚至是割裂)。
后媒体时代大概应该从本世纪算起,虽然互联网上个世纪才出现。21世纪以前的社会,应该视为现代媒体时代。后媒体时代和现代媒体时代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内容为王变为渠道为王。
现代媒体时代中,诸媒体首先考量的是经营内容,内容好了,受众就多,于是收入就会增加。但后媒体并非这个逻辑。我甚至可以认为,收入增加了,才能制作出好的内容(或者,索性不做内容)。左面这张图虽然有些搞笑,但内在的逻辑,和今天的大量的所谓“新媒体”殊无二致。
媒体是讲规模经济的,但现代媒体社会中的媒体,虽然不乏资本积聚,但主体上还是个资本积累的过程:也就是规模是慢慢做出来的。故而,今天很多知名媒体,动辄就是百年历史,没什么奇怪。
随着投融资行业的兴盛,后媒体时代中的规模经济是靠资本积聚形成的,也就是大量的钱在短时间聚焦一处,狠狠地烧一把,烧出一个规模来。假设上图中的广告位,有一股资本力量能够一统擦鞋位的广告的话,也是一个不错的故事。在这里,你看不到内容(content),你看到的是:渠道(channel)的垄断。
所以,现代媒体社会和后媒体社会,虽然核心都是两个c,但此c非彼c也。内容为王会出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渠道为王就是一统江湖的目标。读者品味不同导致现代媒体会呈现后现代社会中的多样性,但普通人每天接触的就是那么几个地方(比如电梯间)则导致了后媒体时代的渠道慢慢地“中心再中心”。
但与后现代这个名词中本身包涵的极强的矛盾之处一样的是,后媒体时代自身也有着极强的内在对立。是的,渠道在中心化,但内容本身,恰恰在去中心化。话语在散落江湖(请注意,不是话语权,话语权是渠道范畴,话语是内容范畴),而且这个态势,越来越明显,以及,加剧。
这就是后媒体时代中的重要组成:新媒体(我所认为的新媒体: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新媒体是大众创造的,但新媒体本身,商业价值在后媒体时代中,只有很小的一块。
后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就在于此:渠道中心化,内容去中心化。且,渠道和内容之间,并无特定关系。资本,赚取的,并非是内容的钱,而是渠道的钱。
在后媒体时代中,一个媒体的灵魂不是内容人才(虽然,还算重要),而是资源整合人才。谁能整合出渠道老大,谁,就是媒体老大。故而,媒体公司,必须变制造内容为把控渠道。
于是,我们无可避免地,会生活在到处广告的社会中 ,而且,这些广告,很有可能,来自于同一个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