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这个玩意,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人的工具。对于一个人而言,英语好就意味着也许可以进入跨国企业,也许可以加薪,也许可以出国留学再谋好工作,等等等等。英语,在这个情况下,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商业模式”,它只是一种工具。
在某些情况下,英语也会成为特定人群的“商业模式”,例如翻译。翻译本身就是靠英语吃饭的。如果一个人是一个公司的话,英语,这个概念,在翻译身上就是很明确的商业模式,在其他人而言,就是一个工具。
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有着太多无法成为商业模式的商业工具,例如公司的电话、传真等等。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公司提高收入,扩大业务,但永远无法成为公司的独立商业模式。除非它是卖电话机卖传真机的。
所谓WEB 2.0,依我个人看来,都是些工具。比如BLOG,是个人展示的工具,比如WIKI,是查词条的工具,比如RSS,是阅读的工具,比如爱米,是目标管理的工具,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一个独立的有用的工具,能否成为一种商业模式?也就是说,一个有价值的工具,在资本方眼里,是否有使用价值?这很难说。GOOGLE的本质也是一种工具,但由于人对它的依赖性,导致GOOGLE公司能够找到一种商业模式(其实,GOOGLE的商业模式一句话就说明白了:它是个媒体。)就GOOGLE这个搜索而言,它本身还只是个工具,不是商业模式。BAIDU将搜索也变成商业模式,搞什么付费左侧排名,窃以为是愚蠢的。
顺便说一句,国外网站和国内网站在一些基本理念上不太一样。功能就是功能,这是国外很多网站的观点,是故AOL的首页很简单,因为阅读也是一种功能。但国人做的网站不是这样。功能必须内涵某一种商业模式。SINA的多姿多彩的首页,几乎成了很多ICP的标准范例。(不过,无谓对错)
今天,我在办公室里忽然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国人对老外软件的模仿能力和跟随能力是很强的,但为什么不曾见过有国人开发的并非基于IE内核的浏览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