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
一
这是一张很学理的图,用来解释危机形成的动力流。请注意有些箭头是单向的,有些是双向的。
grievances,翻译过来就是委屈、不平、牢骚。长久以来形成的某种被压抑的情绪,在危机发生后,通过一定的社会行动组织(比如社交媒体讨论),达成一种直接反应,也就是舆情。这种舆情,其实情绪铺垫很久,也就是早有准备,故而看上去爆发出来特别猛烈。
核心就是被压抑的委屈不平牢骚通过特定事件爆发。
情绪通过平时密切注意网络用词,热点讨论,乃至其他商业组织传播翻车,是可以看出来的。不了解这个,就容易形成自家翻车。
比如前阵子的某手机厂商员工的得屌丝得天下的言论。
二
当下很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广告公关市场等等,合流。所以我姑且统称为“商业传播者”。
商业传播者和注意力打交道。有时候需要集聚注意力,有时候则需要分散注意力。比如说,此时我需要上热搜,彼时我需要不上热搜。
公共场合的注意力,不是关起门来读书,其实本来就很碎片化,相当于你走在路上看风景,对着风景开动大脑玩命思索,不大可能的事,除非你别有所图。
互联网加大加快了这种碎片化。
所以,商业传播者,工作对象其实质是:情绪。
调动情绪来吸引注意力,调动情绪来分散注意力。
商业传播者,一定要明白当下的主流情绪是什么,要顺势而为,不然事倍功半都是轻的,翻车才是要命的。
我列举几个关键词,来说明主流情绪是什么。
三
奋斗
这个关键词本来是完全褒义的。长久以来,人们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改开这么多年,大致也的确如此。
奋斗改变命运,无论是学业上的,还是工作上的。
但对于商业传播者来说,奋斗、拼搏,都是需要非常小心的关键词。
一旦到了职场奋斗职场拼搏的阶段,时下的主流情绪,非常容易联想到如下词汇:996、剥削、内卷、猝死。
任何一家成功的商业公司,都是拼出来的,这是事实。
但这份事实,并不适合高调传播。
四
我们了解用户
本来,了解需求是一个有效供给的前提。不了解需求,供给很容易无效。这造成了商业投资的浪费。
长久以来,消费者也希望企业了解自己,不要做无用功的推销,非常扰人。
但在今天,了解用户和隐私扯上了关系。如果讲道理,可以细细掰扯了解到什么份上不叫侵犯隐私,了解到什么份上又算侵犯了隐私。
但我前面说了,公共场合,是讲情绪的。细细掰扯的事,那是学术讨论。
商业传播者要非常小心了解用户,可以大而化之说了解需求。如果是2b的公司,还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如果是2c的公司,了解用户几乎在另外一个场景就是:获取了用户的隐私。
请看一段谷歌早期的一个广告,当时标题是“谷歌又现感人广告”。在当下这个时代,再品品?
https://haokan.baidu.com/v?vid=7913915924206431821&pd=pcshare
任何一家成功的商业公司,都是切中了需求,这是事实。
但这份事实,并不适合高调传播。
特别是2c的公司。
五
规模
与这个关键词配套的还有:巨头、平台、市场引导者,等等表示很牛叉很强悍的词。
规模本来也是一个褒义词,至少是一个中性词。理论上,规模可以压低成本,在售价不变的情况下,形成利润空间。当然,经济学理论也会提醒我们,规模也有可能产生规模不经济,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
本来这些都是学理上的讨论,但在今天,规模特别容易指向:垄断。当规模庞大的商业组织,利用其规模优势,进入新赛道时,特别容易引起“不正当竞争”的联想。
公共场合吹嘘自己规模大,如果不是实情容易引起嘲讽,如果的确是实情容易引起批判。
任何一家成功的商业公司,都要形成一定规模,这是事实。
但这份事实,并不适合高调传播。
六
以下做个小结
所有的传播者,如果打算讨好受众以达到集聚或者分散注意力的目的,就一定要明白,当今世界,主流的话语框架体系是弱者主义的——是当今世界,不分中外。
我称之为弱者主义框架。
弱者主义框架体系里,事实上的强者就是言论上的弱者。任何强势的表达,都是不正确的,或者有隐患的。
弱者主义框架是诉诸恐惧的,它总是提醒你,如果不这样这样,你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如果这样这样,你就会得到什么。
这是一套话语体系,相当于半瓶水你究竟是重点描述半瓶有水,还是半瓶为空。
当你细细琢磨这些对主流情绪大不敬的词后,你就会发现,主流情绪的内核是:恐惧。
这样的话,在今天这个世道,是绝对不正确的。
—— 首发 扯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