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近日关闭了评论这件事,至少表明了一点:它们两个是微博的第一阵营,搜狐和网易和它们不是一个量级的——或者说,在官家的眼里,不是一个量级的。公开场合表示要在微博上奋力追赶新浪的张朝阳应该比较郁闷。
关闭评论,从目前的消息来看,是暂时的。我个人推想,永久性关闭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不过,这三天,站在一个饶有兴趣的观察者角度,提供了相当不错的实验环境。因为它实在是太难得了。两家运营者,如果不是某些方面的压力,怎么可能给你制造出这么一个实验环境!
关于中国式微博的“转发”和“评论”设计,争论的文章已经很多了,在我眼里,大部分充斥着twitter原教旨主义的色彩:即动不动就是twitter如何如何,潜台词就是twitter是好的。这样的说法我比较不能认同。最核心的一点是,这些争论者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背景:中国,是BBS文化盛行的网络世界。Discuz和Phpwind培育了多少经过BBS熏陶的网络用户。
在这些文章中,有一篇还是值得拿出来再读上一读的,霍炬的“microblogging和微博信息架构产品差距和影响”——这是一篇作于2011年6月的文章。我后来去twitter的网页看了看,发现twitter也是提供“回复”这个类似评论的功能的(也许是中文版关系?),但在iPad的客户端里,的确没有找到这种功能。霍炬文中的一个观点我很赞同:评论是从属关系的,而转发是对等关系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中国用户而言,这点并不重要。新浪微博的名人明星的光环,让大家觉得从属关系也没什么,粉丝和偶像嘛。愤慨者可以一直从这里看到鲁迅对中国人奴性的批判——或许有三分道理吧,但这委实是一个客观存在。当大V的某条微博被删除,底下成千上万的评论也随之消失不见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跳出来说:侵犯我的权益!
无论是mircroblog(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统称twitter和中国式微博)还是类似facebook的sns(狭义,即social network site),都有所谓社交、社会化的含义。社交、社会化就意味着这是靠人支撑起来的服务(而不是单纯的信息),也就意味着它必须符合一个文化的习惯。我历来认为,纯信息服务的C2C(copy to china,中国山寨)是可以获得成功的,但与人有关的社交服务,C2C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
回到微博的评论设置:这其实相当符合国人的习惯。微博的评论机制允许你和发贴者在不受太多关注的情况下进行互动,也可以网罗上几个好友一起交叉互动(这是私信做不到的)。也许新浪微群的作为不大,就在于这个评论机制吧:人们已经有了方法做小群体传播,何必使用群这个功能?
但评论关闭之后,这种小群体传播便灰飞烟灭了。今天早上我看到一个熟人的微博,此人抱怨她的高跟鞋磨破了她的脚。而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来是不穿高跟鞋的。我本来想去调侃她两句,但后来实在觉得这句调侃以转发的形式成为一条“公开”的微博,太奇怪了。让我私信去调侃吧,过于郑重其事了吧?而且,我私信她一句,她未必能够立刻明白这条私信是对应啥子发出来的,总不见得我把她那条微博再copy里面?
于是,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社会化媒体(microblog)和社交网络(sns)的区别。社会化媒体通过大众传播来注重信息的传播,而社交网络则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注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两者的区别及背后的商业套路,我过去写过“社会化媒体的社交网络之路”,有兴趣可以去点击看看。
评论关闭直接带来的后果是——我拍了拍脑袋,想出来以下几条:1、拉黑这个动作更没有意义,如果你本来就设置为非自己关注的人不可私信,那么,不可评论就意味着你几乎把微博上的99%的人给拉黑了;2、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因为每个人都在动用自己或大或小的影响力在传播信息;3、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式的社交性大幅降低,微博勾搭变得只能用私信;4、微博搜索量大幅增加,因为转发微博是进入搜索的;5、微博上中大型V们的表演行为比例(包括自我审查)越来越大,因为所有的话都会出现在他们粉丝的timeline里被人围观(至于超级大V,本来就是某个角落里留个评论都会被挖出来的高关注点,一向都在表演)。还有吗?欢迎补充。
三天的“实验”,我估摸着会让很多人切实地体会到了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区别,但如果只是三天,那么3日之后将一切恢复如常。这三天实验的意义,对于运营者来说,意义却是重大的。他们会有足够的数据来告诉他们——特别是新浪微博——未来之路该向哪里进发。
新浪微博其实在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上的摇摆,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三栏制的推出,有做社交网络的意图,而名人明星的运作,则依然偏向媒体。究竟是鼓励信息流动呢,还是鼓励人们建立并维持关系呢?新浪得想想清楚。两条路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难点,但摇摆不定的,怕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update:如果禁评的指令来自有司的话,那么有司对于微博看来是不够了解的。一个小小的例子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李开复对作业本的调侃,说明新浪微群的评论依然是可以的。而从大的角度来讲,禁评许转,对流言的速度大大有利而不是对辟谣的速度大大有利。
我比较喜欢用“微博客”来统称“twitter和中国式微博”。武辉,博文中microblog那个单词可能不小心拼错了。
哈哈,是拼错了,算了,有错别字说明是人写的,嘿嘿。BTW,你把我名字也写错了哦
哈哈,写错名字说明我这是真人评论。。。
魏老师,我的另一个角度的看法。有人说如果要限制舆论,关转发比关评论会更容易限制舆论传播,还有人说想出这个办法的人不懂微博。但在我看来,这个事件恰恰反应出xx对社会舆论中的“人”的掌控是炉火纯青的。1:告诉“人”不要“乱”说2:告诉“人”,你如果“乱”说,xx肯定会有所行动3:在微博无法全面禁言的前提下,通过只能转发让发言者在发送之前“略加思考”,因为在转发和评论面前,人往往在进行前者的时候思考的比后者多。
这个说法从理论上似乎是成立的。但从过去的微博舆论场里的表现来看(比如传谣这件事),似乎人们并不受影响。自我审查的确会更重,但这种自我审查恰恰是:让我表现得和官方主流不同吧!在表达异见的情况下,知名大号是不遗余力的
嗯,同意魏老师对我观点的解读。让发言人多加思考地发言只会影响一部分人,并不是全部,甚至无法影响大局,同时我在想这也让xx更加方便地找到和定位那些他们认为捣乱的人。毕竟以前捣乱的人可以暗着捣乱,现在要明着来了。
有关部门这么做,意义更在于向运营方传递一个信息:你们别以为关掉只是说说而已,别以为用户数量做到这个级别就可以有资格挟用户和官方讲价钱。 你们丫要是不老实点,真给你们关咯,看你们还怎么玩!这样运营商就知道该用什么尺度去审核内容了。
不不不,我从来不认为微博会被关掉。总的来说,微博就是罗马角斗场,供娱乐和发泄用,维稳意义重大,不可能被关掉的
我后来去twitter的网页看了看,发现twitter也是提供“回复”这个类似评论的功能的(也许是中文版关系?)
“回复”对应着英文的 Reply。这的确是回复功能,不过你对别人发布的消息进行回复的内容,同时也是你发布的一条消息。这两条消息之间没有从属的差别,而是有一种 reply to 的联系。
就像这篇文章一样,看文章内容还不如评论有意思
我和魏老师的想法相反,我并不认为禁评许转比禁转许评会加快流言传播的力度。从过去的微博舆论场里的表现来看(比如传谣这件事),人们是受到更多的影响的,比如某大v在微博上提了一句某街有枪声,大众一般都是在评论中找寻答案,谣言也在评论中越滚越大。极少数的人去查看转发的内容。从转发来看,一是转发者自身会谨慎,二是转发的内容,也基本只有转发者的粉丝可以看到,很少人会专门点开转发去看转发者说了啥。 查看评论只需一步,而查看转发需要至少两步,一步和两步在互联网中影响是决定性的
昨儿一条新华社的英文新闻,我转了一下,然后享受到从我开始微博以来最频繁的at待遇,哈哈哈
Twitter 的回复也是一条推,但是以 @ 开头,不会出现在 follower 的 timeline 里面。Twitter 是考虑得很周到的。
错啦,那个follower只要follow了@的那个人就也能看到了
对啊,两个都 fo 了,说明他关心这两人的对话。
Pingback: 转发 vs 评论 | 微博之博
魏老师有一个地方不太准确:霍矩的观点其实是,新浪的评论是从属关系,twitter 的 reply(注意不是转发)是对等关系。跟转发没关系,转发的话,两边基本是一致的,只是信息容量的问题。
——————转发下我在内部讨论中的邮件——————
1. 不能评论,直接砍掉了原来用于互动讨论的评论“公共”区(在不少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意见表达只能转发,而转发是基于 Follow 关系的传播。因此(粉丝少/微博关系不够健壮的)普通人的意见更加难以得到呈现和重视,单条微博之间的信息等级更加明显。
2. 用户对于一条微博信息的反馈,由「转发+评论」两个方式,集中到「转发」一个方式;且转发是文字“物理”引用,评论只是“逻辑”引用。这使得用户的信息反馈更加集中和容易追溯,但用户短时间内很难形成集中“查看转发”并加入互动的习惯,原来这个 feature 是被弱化了的。
3. 转发的信息传播效率极高,并全部呈现在自己的 Profile 页面。失去了“评论”这个过渡选择(尤其是熟人之间原来习惯使用评论),接收方的 Home_timeline 里信噪比更低。对于新浪微博影响较大,用户发表意见时会更慎重,原来习惯在评论区勾搭的人会批量转移到私信。对腾讯微博的影响较小,两边的评论/对话有比较大区别。
4. 对平台来说,这次惩罚是关闭评论、留下转发这个传播力更大的方式,估计是新浪和腾讯争取之后的结果,也或许是监管部门的人不懂微博。。。想想如果是关转发、留评论,微博的价值会直线下降,甚至体现在 $SINA 的股份上。
Twitter的回复一直存在,但那是带有reply id的一条独立的tweet,很多这样的tweet根据之间reply id关系可以形成conversation
有司敢不敢直接让所有微博禁言呢?
^V^
這倒是非常及時和非常有趣的討論。
是個問題:转发是独立的,轉發更快捷,而且轉發同樣可以評論,那麼為什麼關評論而不關轉發?
转发的微博你的听众是可以看到的,而评论的内容对于你的听众来说,偏向于隐藏性质。你可以和博主尽情地讨论而不打扰你的听众,但评论功能一关闭,你要用转发来和博主对话,这样会频繁地打扰你的听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般转发的微博都是有些信息量的,对话尽量选择评论方式,拿转发拉家常的很少,当然,也不排除部分人刷微博。一个人转发微博会比评论微博更慎重。
直接让所有微博禁言呢?
太有深度了,呵呵
我觉得评论还是很重要,靠这东西勾搭mm很方便,又不会穿帮。你试试转发去勾搭mm,死的很快的
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很多东西都是存在即合理,而且看客也是门派众多,羊羔虽没众口难调,只能设立多种传播渠道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所以短时间内很难让某种渠道消亡
留言时威力无穷的,是不是新浪和腾讯也是因为舆论的压力才被迫关闭评论的呢?
没有绝对的自由
還有一種看法是探底,看看意見領袖們的底線。
“但评论关闭之后,这种小群体传播便灰飞烟灭了。今天早上我看到一个熟人的微博,此人抱怨她的高跟鞋磨破了她的脚。而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来是不穿高跟鞋的。我本来想去调侃她两句,但后来实在觉得这句调侃以转发的形式成为一条“公开”的微博,太奇怪了。”
博主说的这个问题,其实在Twitter上最开始也有,但是后来被很好的解决了。
Twitter目前的设置是:A用户直接回复B用户(类似于微博的带评论转发),对于关注了A的C用户来讲,他在自己的时间线中看不到A的这条推,除非他同时关注了B。这其实也就达成了“小圈子”:C关注了A和B,才会看到A、B的对话;C只关注其中的一个,则看不到对话。(当然C如果跑到A或者B的页面去看,始终是可以看到对话过程的。)
有意思的是,当初Twitter从最开始的推文全部可见,到现在的回复部分可见(只有关注了回复双方才能看到)的设置,引起了很大的反对。不过回头看看,是非常聪明的决定。
微博是我们宣泄情感的空间,国内就是不自由,不过也罢,大多数人都不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觉得网络就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