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谈及搜索,人们习惯性地外举谷歌,内谈百度——包括我在内。不过,最近我发现,互联网上的被人以为已经落后了的微软,其实在搜索上,也是值得关注的。
最近comScore这个调研机构披露了美国搜索引擎今年11月的市场份额,谷歌依然是老大,微软的bing还是排在雅虎之后做老三,市场份额为11.8%,但相较於谷歌和雅虎的略微下滑各0.1%,bing则有0.3%的小幅增长。而另外一家调研机构Compete则认为,今年9月,bing已经达到0.69亿的独立访问用户数规模,同比增长为108.6%。考虑到这个搜索引擎是在去年5月才正式公开使用,这样的成绩,还算不错。
微软扔掉了当年Live战略中的一块:Live space,我以为,是为了换取和Facebook合作的必要前提。Space这个东西,从当前的态势来看,发展得并不好,但如果想要进行一些本质上的改动,Space就很有可能成为Facebook的竞争者。一方面,它和MSN这个人际沟通工具有所关联,另外一方面,Space想要有大发展,非引入第三方开发平台不可,这和Facebook显然会形成激励的竞争关系。
微软的舍弃,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说明,在社交网络和搜索市场上,微软选择的是后者,并与前者的老大联盟。这样一种信号一方面表明出微软和Facebook联手对抗谷歌的诚意,也说明了微软的某种心态:它已经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数字世界三方博弈大局中的位置:它是次强的乙方,不是最强的甲方,需要找更弱一些的丙方来联手。
当微软决定暂时搁置社交领域的掘进之后,在搜索上它都做了一些什么呢?一言以蔽之:语义搜索。解释得稍微通俗一点,那就是搜索引擎需要越来越懂我们的意图,抓取我们最想知道的网页内容——这个内容,不仅包括文本,还有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
什么叫“我们最想知道的网页内容?”。比如说,我想搜一个商品的评价来决定是否需要购买。我心目中可以参考的评价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权威专家的评价,其二是身边朋友的评价。前者代表专业意见,但有时候可能不太可靠,因为有可能是被收买的评价——这种事儿屡见不鲜。后者可能不那么专业,但基于我对朋友的信任,至少朋友不会故意来骗我。
当前的搜索引擎,基本上反映的是第一种:专家评价。这些评价由于专家的名声,会出现在一些权重比较高的网页里,而使得排序靠前。——故而,有论者认为,谷歌遵循的是一条“客观主义”的搜索路线,也就是不问评价者和我之间的关系,只根据评价者内容所在网页的技术权重。
但语义搜索需要考虑人际关系,把我值得信任的人所发布的信息在搜索结果中排序靠前。这已经相当有把“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混在一起的味道了。微软08年就购买了一个语义搜索引擎Powerset,在这个市场布局。后面的动作持续不断,从购物比较到旅游到健康,等等等等。
做语义搜索,首先一个难点就是个“钱”字,巨额投资在全球各地建设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来形成足够的数据抓取和处理能力。一般的公司做不了这个,也只有微软这种巨头有实力成为玩家。如果微软有着一个后发者的谦卑心态,一个执着聚焦于搜索新规则的执行,再加上它所握有的足够资源,微软的Bing,未来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 刊发于最新一期《第一财经日报》互联网观察专栏 ——
语义搜索已是扯了几年的淡了。
难道你把希望寄托在微软上?
这个搜索总会迈出一步的。但凡一个很重要的进展,前期扯淡n年是很正常的,最重要的是,有没有这个需求?我看是有的。谈不上寄托微软,而是说我看到了微软试图在这上面的努力,也许成功,也许失败
习惯的养成很难改的,用惯了谷歌,谁还会用bing?
未必
goso已经出来了,这个官方的搜索也会让百度感到压力的!以后有关部门只能用goso,呵呵!
那个烂引擎
bing 确实比较靠谱,至少我感觉很不错
必应,有求必应,获得你最想要的网页,目前看来默认还是Google吧
说实话,我默认用百度的,哈哈